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雕刻(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提起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大家都会想起其末代国君李煜的那一曲悲情挽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国前后共38年,历经三主,均极力推崇佛教,虔诚度丝毫不亚于毗邻的东南佛国——吴越国。期间以首都金陵为中心,在境内大规模营造寺塔,新建、重修的寺庙不下百所。可惜由于战火,绝大部分南唐佛教遗物均已飞灰湮灭,而南京城外栖霞寺的一座石塔却幸运的保留了下来。更为难得的是,这座经历了千年沧桑的“南唐孤塔”集合了当时最高水平的建筑和雕塑艺术,称其为南唐佛教的艺术极品,当之无愧。
栖霞寺舍利塔为覆钵式,外形类似密檐形式,八角五层,通高约18米,造型稳重匀称,通体为石质,雕刻极为丰富细腻:从底部的基座、栏杆到中间的须弥座、塔身以至上部的腰檐、塔刹,全都布满精美的雕刻,无一处留有空白。
八面浮雕释迦八相图,即苦行图、涅槃图、自兜率天宫下降母胎图、受生图、受乐图、求道图、成道图、鹿苑说法图,每幅连边框高65厘米,宽93厘米。花纹装饰性强,雕琢极为精细,富于立体感;服装完全中国式,比例匀称,衣纹垂顺。每幅图不限于一个故事,常两、三个故事相连。其座周绕古朴仿木的石栏杆,外周边镌有水浪斗风宝相花,间有鱼虾、海鳗等纹样。浮雕为五代时期原作,故事内容衔接紧密,画面流畅自然,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无愧是艺术珍品。
飞天浮雕亦为五代原作,雕刻于第一层塔檐之下,每面两个,共16个。飞天均手持花束,面孔丰腴,体形富态,唐风浓郁。
塔身第一层高出,全部作八角柱形,正面作户形;双门紧闭,门上刻铜钉兽环,西面为普贤骑象图;正东、西北、西南和东北四面雕刻天王像;四天王上又镌飞天之像,极为生动;其背面亦作户门,前后门两旁柱上,刻有《金刚经》四句偈。塔自第二层以上,上下檐间距离颇短,各面均作两圆拱龛,内刻坐佛,下有莲花座,上作缨络花绳。在舍利塔右侧佛龛的岩石上,有南唐著名文士徐铉、徐锴的题名。
栖霞寺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时期,为“仁寿敕建舍利塔”之一,南唐时期曾做过大规模的改建(或重建)。至于现存塔体的具体建造时间仍存在一些争议。一般认为塔基和须弥座部分最晚是五代的作品,塔身的四天王和二菩萨浮雕多半经过后世重修,塔刹是民国时期重造的。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