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杨维中:从宋代佛寺的经济功能看当代佛教慈善事业

2011年10月19日 16:54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杨维中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维中(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2011年10月18日,第十届“觉群文化周”会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维中在文化周期间发表题为《从宋代佛寺的社会经济功能看当代佛教的社会慈善事业》的论文,详细阐述了宋代佛寺的社会救济功能与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状况。论文摘要如下:

南北朝之后,中国佛教寺院逐渐承担起了印度佛教寺院绝不会担负的社会功能。这一社会化的潮流,至宋代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宋代之后,中国佛教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发展,特别是当代人间佛教的开展,更是以佛教的社会化为核心内容。因此,通过对宋代佛教寺院所发挥的社会功能的认真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佛教社会化的利与弊,以趋利避害。

宋代寺院经济的极度发达,一方面加重了寺院和僧尼的经济负担,宋代佛教寺院除用一部分资金修建、扩建寺域之外,仍然依照佛教的精神兴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型的有影响的寺院实际上也是一个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宋代佛教所从事社会福利事业不仅包括修桥、造路、种树、掘井等公共建设事业,还有设置义冢、供应义餐以救济饥民等社会救济事业。二者的性质相同,而唯一不同的是佛教徒筹建公共建设事业是在短期内完成的,相对地社会救济事业则通常是长期的,有的甚至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佛教寺院和僧尼参与社会公共工程的建设,并不始于宋代。而随着寺院经济的极度繁荣,宋代寺院、僧尼参与建设桥梁、公路的事例明显增多。大多是由地方官来发动,然后才责成僧人负责工程事宜。也有许多桥的修建是由僧人直接发起和负责的。

宋代寺院、僧尼还热心兴建、维修水利设施。此外,寺院耕作农田也需大力兴修水利工程,这虽不是严格的福利事业,但却有助于地方的开发。宋代寺院和僧人也参与筑路工程,

宋代士庶于寺院大多属于免费接待。宋代有专门为接待游僧而设之接待院,或接待朝拜佛教圣地士庶。宋代官府也注意到寺院的这种功能,因此,在一些险要山区素乏驿传之路上,兴建庵舍接待过客,不仅使旅游者有歇息住宿之处,同时因为庵舍之存在而使作奸犯科之宵小敛迹,藉以维持地方上的治安。

宋代寺院在赈济饥荒和日常的救济事业方面对于社会的贡献极大,有效地补充了政府职能的不足,充分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

宋初因袭唐代悲田养病旧制在京师设东、西福田院。英宗时增置南北福田院,共有四福田院。宋代福田院也由僧人负责,

南宋宁宗以后,地方多设有慈幼庄、慈幼局、婴儿局等,专门收养弃儿或贫儿抚育之,慈幼庄的经费来源是没官田庄,而田庄的经济和收支则由四寺僧行轮流当差。故僧人虽然不参与慈幼庄之抚育工作(事实上也不大可能参与),但还是经管它的庄田收支。

以上所述福田院、居养院、慈幼庄等都是由官方委托寺院僧行经办,有一定组织和程规,是相当制度化的救济制度。至于临时遭遇灾害而造成饥民饿殍充斥时,地方官随时安排的救济工作也往往与僧人有密切关连。

宋代官方先设有福田院以兼收容疾病者,其后因专设安济坊,遂改安乐为安济。但仍然由僧人主掌,以三年为期,医愈满千人,即赐紫衣和祠部度牒一道。至于僧人私自的医疗行为也不少,嫌烦不赘。

宋代佛教教团所积极参与的公益事业项目繁多,举凡桥梁、水利,道路的修筑和巡逻等,都不辞辛劳的出钱、出力,诚然令人感动。至于地方上之救济事业如养老、济贫、赈饥、慈幼和医疗等项目,大体上也由官方责成寺院之僧侣负责行政和庶务工作,使得宋代官办救济事业更臻完善。同时僧侣也接办地方之慈善事业如漏泽园、义冢、浴室等项目,其中如漏泽园和义冢一般人心生畏惧不敢介入,僧侣则基于宗教之精神而毫无难色的全权负责。宋代之救济和慈善事业制度尚称完美,应该和宋代僧侣的积极参与有密切关系。即连私人所举办之救济、慈善事业也与僧侣息息相关。藉由宋代佛教寺院与地方公益事业之紧密关系,更加肯定宋代佛教寺院在社会上所扮演的积极角色,同时也彰显宋代佛教对社会的正面功能和意义。

宋代之后,中国佛教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发展,特别是当代人间佛教的开展,更是以佛教的社会化为核心内容。因此,通过对宋代佛教寺院所发挥的社会功能的认真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佛教社会化的利与弊,以趋利避害。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杨维中 佛教慈善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