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杨曾文:佛教与时俱进与公益慈济事业

2011年10月19日 16:48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杨曾文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杨曾文(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2011年10月18日,第十届“觉群文化周”会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杨曾文在文化周期间发表题为《佛教与时俱进与公益慈济事业》的论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佛教与时俱进发展公益慈济事业。论文摘要如下: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适应中国社会环境的传播和发展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宗教习俗相结合,既建立起以隋唐诸宗派为代表的系统的教理体系和修行体制,也形成以实践大乘慈悲之道为理念的兴办社会公益慈济事业的传统,在进入近现代之后又适应时代进步和发展要求,不断改进、充实和丰富,体现出中国佛教拥有能够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值此玉佛寺以“佛教慈善与社会服务”为题举办学术研讨会之际,仅侧重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得到与会学者朋友的不吝指教。

一、继承中国佛教慈悲济世的传统,办好公益慈济事业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在教理、戒规、伦理规范和兴办社会公益慈济事业等方面是基本一致的。特别在弘法利生方面,皆以大乘佛教的大慈大悲、四摄和“福田”、“悲田”思想为基本理念,强调“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在各个时代适应形势兴办公益慈善事业,救苦济贫,造福社会和民众。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这些方面,即从事救灾、济贫、养老、医疗、护生止杀、凿井、建桥、舖路、义冢以及兴办养病坊、养老院、孤儿院等公益事业。在社会处于盛世和吏治清明之时,这些善举也得到来自朝廷或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进入近现代以后,在积贫积弱和国难日益深重的形势下,佛教界高僧、居士大德和广大僧俗信众,除兴办前述传统公益慈济事业外,还适应社会形势和需要举办过诸如佛教慈幼院、文教设施、医院、佛教火葬场和公墓等慈济事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形势下,佛教界通过各种救亡和救济战区难民的组织,支援前线,开展收容和救护难民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特别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佛教界广大四众弟子在兴办公益慈济事业中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新成绩。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6月,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各级佛教慈善团体有60多家,

时代在前进,相信今后中国佛教界一定能够继承以往慈悲济世和利益民众的优良传统,在兴办公益慈济事业和服务社会中做出新的更大成绩。

二、适应时代需求,拓宽慈善与社会服务的领域和实践途径

当今社会已进入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对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国各宗教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宽广的活动舞台。中国各地佛教团体和寺院也采取实际行动,在援建希望小学,济贫、助残和资助社会文教事业等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受到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好评。

在举国人民正在为落实“十二五”规划努力奋斗之际,相信佛教界今后在继续做好以往兴办的公益慈济事业的同时,一定能以创新精神不断拓宽公益慈济事业的领域和实践途径,做出新的成绩。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佛教界的领导和僧俗大众参考。

(一)旗帜鲜明地将宣传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今后发展佛教公益慈善和社会服务事业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其中近年特别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应花费更大气力进行宣传,促使社会广大民众增强危机意识,自觉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为发展祖国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做出贡献。佛教对此具有自己的优势,可采取各种方式展开活动。将这些理论及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修行、讲经说法和法事活动之中。

(二)为农业现代化、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从历史上看,中国佛教最大多数信众在农村,现在也是如此。那么,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佛教团体和寺院能为此做些什么呢?这是一个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农民信奉佛教,或是对佛教表示亲近,是佛教赖以在农村存在的群众基础。佛教团体和寺院僧众与广大信众本来就存在密切的关系,是能够为此做出积极贡献的。

(三)关心和支持祖国文化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奉献。

佛教在今后的公益和慈济、社会服务的事业中能否也做出积极奉献呢?笔者对此是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的。因为在历史上,佛教已经在多方面为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充实和繁荣做出过巨大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改革开放以后也为推进祖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积极努力和贡献。

在这里,笔者仅就今后佛教改进和创新社会公益慈济事业谈点想法。

先就上海玉佛寺来说,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提出“文化建寺,教育兴寺” 和“觉悟群生,奉献社会”方针,做出了很多成绩。将玉佛寺弘法和面向信众的文教活动开展得十分红火。从中可以总结出不少有益经验,值得在更大范围推广。

笔者在这里仅就想到的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一,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一些大的寺院曾对某些大学的攻读博士学位的佛学研究生提供资助,取得好的效果,受到好评。二、迄今为止,上海玉佛寺、真如寺、宁波宝庆寺等,皆资助佛教文化学术图书出版,成绩十分突出。三、各地佛教团体、寺院创办佛教学术年刊、地方佛教期刊、联合学界举办佛教学术研讨会、开设网站以及编写寺志等,发表教内外学者论文,报道国内外学术动态,既扩大了佛教文化的社会影响,也促进了佛教学术交流和发展。四、从上世纪后期兴起的电子版大藏经编制工程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为佛教界和学术界阅读和利用佛教经典、资料带来极大方便。

笔者认为以上这些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值得赞扬,应当继续做下去,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繁荣发展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做好佛教公益慈济事业,必须培养和吸纳品学兼优专业人才

实际上,佛教面向社会的公益慈济和各种服务事业是佛教教团和寺院弘法利生、教团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今后佛教界加强包括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文教在内的自身建设过程中,这种社会功能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做好佛教公益慈济事业,必须培养和吸纳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品学兼优专业人才。在当代经济、科技高度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要办好佛教公益慈济和服务社会的各项事业,除应具备慈悲、博爱、美德和奉献精神外,还需要专门知识和技术,这样的人才,可以既可选自佛教院校的毕业生,也可聘自大专院校的专科学生和学者,也可根据需要选派法师或居士到大学进修专门课程。

笔者认为,中国佛教的与时俱进,也必须在兴办社会公益慈济服务事业上体现出来,做到不断改进,取得成绩,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做出积极奉献。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杨曾文 佛教慈善 公益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