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何绵山:试论李叔同对二十世纪初中国美术的贡献

2012年06月15日 15:34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何绵山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2012年6月17日至20日,“第四届海峡论坛•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在福建泉州举行。文化交流周上将举行弘一法师纪念馆新馆剪彩仪式,《南山五部》善本再造新闻发布会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佛教增强两岸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彼此互信互动、互助互融的发展与共荣。期间还专门举办了以“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弘一法师•佛教精神•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闽台文化研究所教授何绵山发表了题为《试论李叔同对二十世纪初中国美术贡献》的论文,阐述了:李叔同对二十世纪初中国美术的贡献,除了绘画实践、艺术教育等方面外,还表现在其独树一帜的美术思想。论文节选内容如下:

被称为“近代美术的先驱者”的李叔同,其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美术史的独特地位,已被学界充分肯定,但多从其绘画实践、艺术教育、师承源流方面予以研究。本文拟对李叔同的美术思想做一肤浅的评述,以此探讨其对二十世界初中国美术的贡献。

二十世纪初,李叔同发表了多篇探讨中国美术的文章,表达了对中国美术的独特见解。如:发表于《醒狮》第三期(1905年12月)的《图画修得法》(包括“图画之效力”、“图画之种类”、“自在画概说”)、《水彩画法说略》(包括“水彩画材料”、“水彩画之临本“)、《石膏模型用法》(包括“石膏模型为学图者最良之范本”、“收藏法”、“教室之选定及室内之设备”、“图画之材料”),发表于杭州《教育周报》第八期(1913年6月6日)的《西洋画特别教授法》,《美术界杂俎》(包括“世界名优亨利阿文格氏”、“日本洋画大家三宅克已氏”、“日本洋画杂志一斑”、“日本近日美术会汇记”)。

李叔同在所发表的文章中表现了对中国美术的深入思考,在理论上对中国美术起了引领的作。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一、对西洋画的分析和探讨

(一)对西洋画进行分类。二十世纪初,国内主要还是延续以国画为主的绘画传统,虽然在此之前曾有外国传教士在某种场合画过西洋画,但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美术界对西洋画还很陌生,对西洋画的各种分类和识别更是无从谈起。李叔同首次引进西洋画的概念,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分类。李叔同认为:“西洋画之类别,或依题目分之,或依技工分之,或依画幅分之。”李叔同的分类,对于当时人们进一步认识西洋画,无疑是有帮助的。

(二)对初学西洋画者应关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李叔同认为,绘画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绘画者的技术,而非所绘之物本身的形状。画的不好,只能怪自己技术不行,而不能借口所画之物难摹。李叔同指出:“天地万物,皆具自然之美。凡吾人目所见者,可以自由模写。其模写之美恶,实与其技术之巧拙相关系。非自然物有美恶之别也。”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技术呢?李叔同提出首先要注重观察,要善于在细微之处区分其不同:“故作画者首重视力,辨别宜精细。”如果作画者没有敏锐的观察力,或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辨,是决然作出好画的。其次是作画者素养趣味,趣味高雅者必然视野开阔,下笔不俗。第三,作画者必须有极强的记忆力,才能画出自然界瞬间的变化。

(三)强调西洋画教授法的特别之处。李叔同指出,西洋画教师授课时不授画法,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老师所掌握的画法,都是自己多年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总结,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对教师的讲解不能产生共鸣和呼应,不能了然于心,也就谈不上得心应手。“故教师在评画时,仅曰孰善恶。或曰调子不整,或曰肌肤稍硬。至其所以改正之法,教师决不道及。学生当此时,宜竭其思力,加意研究,经种种失败,必有豁然贯通之一日,而巧妙之画法乃发现,绘画之技术因之增进。画法之发现者日益多,技术亦因之日进靡已。”第二,绘画与人的特质有关,学画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特质进行绘画。绘画有各种流派,如雄壮、婉丽、强烈、温和、豪放、细腻,学画者必须把握自己性之所长发挥,不能兼擅各派。如果不知自己所长而一意摹仿别人,必定失败。“教师不能强学生画学己之画派,学生亦不必专模教师之画派。

因教师与学生画才不同,程度亦异,若必强合为一致,是埋没学生之天才矣。”李叔同将西洋画的教法与中国传统的教法区别开来,所指出西洋画教法的特别之处的两个方面,在当时西洋画刚刚在中国兴起之际,是很有见地的。如教师不能象一般教学那样仅教授自己的经验了事、教学要在学画者实践的基础上更有收获、学画者要知晓自己的特质并根据自己的特质进行发挥、教师不可强行要求学生模仿自己、教师不可向学生定规某种画法等,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开西洋画教法之先河。

(四)对西洋画进行系统的介绍。何谓西洋画?当时国内美术界对此还较为陌生,李叔同对此有明确的描述:“抑余更有告诸君者,即西洋画究为何物。是入洋货店,见其悬于壁间者,苹果、西瓜、猫狗之印刷物,人称之为西洋画;参观学堂,见其所陈列之水彩,、铅笔、楂笔、肖像画等,亦称之为西洋画。但此种之画,皆不足以代表西洋画之性质。前者为儿童玩弄品;后者则取法卑下,似是而非。以是概论西洋画,是诬西洋画甚矣。西洋画为一种专门技术,非有画才者不能学。即学之,亦有非三五年之学力,不能窥其门径。无画才者学之,终身为门外汉也。”李叔同对坊间人们认为的所谓西洋画做了辨析,对学习西洋画的难度做了高度的概括。那么,什么是西洋画呢?李叔同对此做了具体的阐述:西洋画以油画为主,还有水彩画、色粉条画、铅笔画、色铅笔画、钢笔画、黑粉条画、楂笔画、木炭画等,李叔同还对各种画的各自特点作了说明,对各种画之间的关系做了描述。李叔同还用了四章的篇幅,专门介绍了木炭画、水彩画、油画、墨水笔画的功能、作用和画法。

(五)对日本的西洋美术进行评介。李叔同对日本西洋美术评介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评介日本著名的西洋画家。如评介了日本洋画大家三宅克已氏:“幼时酷嗜绘画,殆废寝食。十七岁,游于大野幸彦氏之门,专修洋画。明治二十四年,氏看英人今勃利氏水彩画展览会,忽发感触,遂决定专门研究水彩画。顾工此者鲜,靡自取法。后往欧美,与彼都名士游,究心探讨,其技以是大成。归国后画名益著,推为水彩画之山斗。”短短数言,评介了三宅克已氏学习水彩画的经历。李叔同还介绍了三宅克已氏的著作,如《水彩画手引》、《墨画讲义》、《水彩画集》(一)(二)、《彩画帖》、《彩画临本》(一)(二)(三)、《水彩画帖》等。第二,评介日本洋画杂志。李叔同指出洋画近年才开始在日本兴起,但进步甚迅,已有十余种杂志,如《光风》、《洋画讲义录》、《平旦》、《美术画报》、《美术新报》等。

二、对图画种类和各种工艺进行评介

(一)对美术与工艺之差别予以界定。李叔同认为:“美术、工艺,二者不可并为一谈。美术者,工艺知识所变幻,妙思所结构,而能令人起一种之美感者也。工艺则注意于实科而已。然究其点,无不注重于画图。既以美术学校论,以预备图画入手,而雕刻图案、金工铸造各大科中,亦仍注重此炭、毛笔、用器等画。惟图案之注意,一在应用,一在高尚。故工艺之目的,在实技;美术之志趣,在精神。”今天我们所谈的美术,是大概念的美术,外延也包括工艺。李叔同所谈的美术,在当时实际指的是绘画;其所谈的工艺,今天也被称为民间美术。但李叔同准确地把握了绘画与工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二者之间的不同,界定的非常准确和精到,有利于提升当时人们对二者的认识。

(二)对工艺进行评介。当时有许多工艺,国内的善未有人总结提升,国外的更是让人闻所未闻。李叔同对这些有代表性的工艺作了准确的定位,对其制作过程、各种用途作了介绍。

李叔同不仅仅做静态的介绍,有的还追溯某种工艺品的历史,有的将某种工艺品的中外不同进行比较,力图让读者得出更全面的印象。令人称道的是李叔同还对有的工艺品发展至今存在流弊进行分析,如对刺绣工艺的落后,他指出:“我国刺绣之所以居于劣败之地,其原因有三:(一)习绣者不习图画,故不知若者为章法之美,若者为章法之劣。昧然从事,不加审择。此其一;(二)习绣者不知染丝、染线之法。我国染色丝线,种类不多,于是欲需何色,往往难求。乃妄以他色代之,遂觉与理不合。此其二;(三)不知普通光学。于是阴阳反侧,光线不能辨别,无论圆柱、楕圆、浑圆等物,往往无向背明晦之差,阴阳浅深之别。一望平坦,无半点生活气。此其三。”李叔同以其丰富的知识,道出一般人难以明白的道理,对推动工艺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图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认识

(一)对图画的功能(效力)进行重新发掘和定位。要知晓图画的功能,就必须懂得图画的历史。李叔同在《图画修得法》中指出:“我国图画,发达盖早。黄帝时史皇作绘,图画之术,实肇乎是。有周聿典,司绘置专职,兹事浸盛。汉唐而远,流派灼著,道乃烈矣。顾秩序杂遝,教授鲜良法,浅学之士,靡自窥测。又其涉想所及,狃于故常,新理眇法,匪所加意,言之可为于邑。不佞航海之东,忽忽逾月,耳目所接,辄有异想。冬夜多暇,掇拾日儒柿山、松田两先生之言,间以已意,述为是编。夫唯大雅,倘有取于斯欤?”李叔同对我国图画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勾勒:在黄帝时期就产生了图画之术,到周代则出现了专门从事绘画的职位一,至汉唐之后各种流派出现,但杂乱无章,且教授者很少用好的方法进行教学,且对此并不了解的人,也自作主张,难免违背常理。李叔同结合自己广博的知识,对此作出全新的探讨。那么,什么是图画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李叔同对此下了定义:“为物至简单,为状至明确。举人世至复杂之思想感情,可以一览得之。輓近以还,若书籍、若报章、若讲义,非不佐以图画,匡文字语言之不逮。效力所及,盖有如此。”李叔同认为。图画要简单明瞭,不但要能表达难以表达的感情,还要起到文字所起不到的效果。李叔同还阐述了图画与语言文字的关系:“夫图画之效力,与语言文字同,其性质亦复相似。”图画与社会的关系:“图画之发达,与社会之发达相关系,蔑不可也。”图画与诗的关系:“语言者无形之图画,图画者无声之语言,蔑不可也。”图画与工艺关系:“若以专门技能言之,图画者美术工艺之源本。”李叔同还举英、法等国重视图画而取得的成就,表明定图画为国民教育必修科已太迟。最后得出结论:“故图画者可以养成绵密之注意,锐敏之观察,确实之智识,强健之记忆,著实之想像,健全之判断,高尚之审美心。”将图画的功能提高到如此多方面,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表现出李叔同不同一般的见识。李叔同肯定将图画课纳入普通教育范畴的必要性:“普通教育设图画科,不仅练习手法,当以练习目力为主。此说为今日一般教育家所公认。因眼所见之物体,须知觉其正确之形状。此种知觉之能力,为一般人所不可缺。”李叔同还分析了图画与智育、德育、体育的关系:“此图画之效力关系于智育者也。若夫发撝审美之情操,图画有最大之伟力。工图画者其嗜好必高尚,其品性必高洁。凡卑污陋劣之欲望,靡不扫除而淘汰之,其利用于宗教道德上为尤著,此图画之效力关系于德育者也。又若为户外写生,旅行郊野,吸新鲜之空气,览山水之佳境,运动肢体,疏瀹精气,手挥目送,神为之怡,此又图画之效力关系于体育者了。”李叔同最后将图画的效力概括为实质上和形式上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普通技能、专门技能,后者包括智育上、德育上、体育上。李叔同还提出图画的美感教育:“图画最能感动人之性情。于不识不知间,引导人之性格入于高尚优美之境。近世教育家所谓‘美的教育’,即此方法也。”李叔同对图画功能的独到见解,绝非牵强附会,而是句句在理,这些观点今天看来也许并不新鲜。但在图画作为国教育必修课仅几年时间的当时,应该是有真知卓识的,具有启蒙的意义。

(二)对图画的种类进行分别。要进一步认识图画,就必须对图画的种类进行分,明晓其各自特点。图画的种类繁多,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呢?李叔同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尝试。李叔同认为,如以性质来分,可分为图与画两种。图如建筑图、制作图、装饰图等,多用品械辅助而成。画如带框的画、轴物、画帖等,多不以器械辅助。如以描绘的方法来分,可分为处处自在画与用器图两种,其二者之间最主要区别为:“凡觉与想像各种之象形、假目力及手指之微妙以描写者,曰自在画。依器械之规矩而成者,曰用器图。”自在画包括日本画、西洋画。日本画的派别如:土佐派、狩野派、南宗派、岸派、圆山派、四条派、浮世派、新派等;西洋画的种类如:铅笔画、擦笔画、钢笔画、水彩画、油画等。用器图则包括几何图、投影图、阴影图、透视图等。李叔同的分类,从今天来看,或有可商榷之处,但在“图画之种类至繁綦赜,匪一言所可殚”的当时,起到了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图画的作用。

(三)提出对图画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研究。李叔同认为,图画是一门专门学问,高深精微,无穷无尽。“如画人体,当知其筋骨构造之理,则解剖学不可不研究。如画屋顶与器具,当知其远近距离之理,则远近法不可不研究。以,图画与太阳有最切之关系,太阳光线有七色,图画之用色即从此七色而生,故光学不可不研究。”此外,还必须学习美术史、风俗史、考古学等。这些学科与图画关系密切,知晓这些学科,对习画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四、对各种画法进行探究剖析

(一)对中西画法进行比较。李叔同认为:“西人之画,以照像片为蓝本,专求形似。中国画以作字为先河,但取神似,而兼言笔法。尝见宋画真迹,无不精妙绝伦。置之西人美术馆,亦应居上乘之列。” 用“神似”和“形似”区别中西画法的不同,可谓精确至极。李叔同接着指出:“中画入手既难,而成就更非易易。自元迄今,称大家者,元则黄、王、倪、吴,明则文、沈、唐、仇、董,国朝则四王及恽、吴,共十五人耳。使中国大家而改习西画,吾决其不三五年,必可比踨彼国之名手。西国名手倘改习中画,吾决其必不能遽臻绝诣。盖凡学中画而能佳者,皆善书之人。试观石田作画,笔笔皆山谷;瓯香作画,笔笔皆登善。以是类推,他可知矣。若不能书而求画似,夫岂易得哉!是以日本习汉画者极多,不但无一大家,即求一大名家而亦不可得,职此之故,中国画亦分远近。惟当其作画之点,必删除目前一段境界,专写远景耳;西画则不同,但将目之所见者,无论远近,一齐画出,聊代一幅风景照片而已。故无作长卷者。余尝戏谓,看手卷画,犹之走马看山。此种画法,为吾国所独具之长,不得以不合画理斥之。”这一段话看似讲学西画比学中画易,学西画三五年可成名家,学中画则一辈子难成名家,但实际还是讲中西画的不同,如中国画分远近,引人入胜,如走马看山;西画则不分远近,犹如风景照,一目了然。李叔同特别提醒,中国画的画法是独具特点,不得排斥。

(二)对图画的画法类型进行分析。李叔同将各种画法的类型归为十二种,即:随意画、临画、写生画、速写画、记忆画、默写画、图案画、自由画、补笔画、订正画、透写画、改作画。李叔同对这十二种画法都一一做了说明,如“默写画者,如欲画一桃子,教师不既言明,只云有某物,叶形如何,果形如何,使学生默画之。”“补笔画者,教师画一物,有意少画几笔,使学生补之。”“订正画者,教师所画之画形,有意误笔之,使学生正。”“改作画者,如画成不分浓淡之笔笔画,用铅笔改正其阴阳、明暗、反正之形态也。”这些实际都是经验之谈,为习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李叔同还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画法,如焦画法,通过器具和药品作用,以火烧之针在木、竹、象牙、角、革、厚和洋纸、天鹅绒等材料上作人物、、花鸟、风景、模样(即图案)等,中西画都适用。再如炭画法,即用炭笔在纸卷或皮卷上作画,可用九宫格放大,并可将直蜡丁宜溶化于水,再加酒精,用喷水管吹入画面,使庶炭不脱落,易于保存。

(三)对自在画画法的探讨。李叔同将自在画的画法分为三种:

1、精神法。“吾人见一画,必生一种特别之感情。若者滑稽,若者激烈,若者和蔼,若者高尚,若者潇洒,若者活泼,若者沈著,凡吾人感情所由及,及画之精神所由在。精神者千变万幻,匪可执一以搦之者也。竹茎之硬直。柳枝之纤弱,免之轻快,豚之鲁钝,其现象虽相反,其精神正以相反而见。殊于成心求之,傎矣。故作画者必于物体之性质、常习、动作,研覈翔审。握管撝写,庶几近之。”李叔同强调的是以作画者的自我感觉为主,作画者根据感觉而产生的感情,就是所作之画的精神。作画者必须对所画物体的特点了然于心,才能挥洒自如。

2、位置法。“论画与画面之关系曰位置法。普通之式,画面上方空白,较下方为多。特别之式,若飞鸟、轻气球等自然之性质偏于上方,宜于下方多留空白,与普通之式正相反。又若主位偏于一方,有一部岐出,其岐出之地之空白,宜多于主位。其他向左方之人物,左方多空白。向右方之人物,右方多空白。位置大略,如是而已。” 这实际是讲如何布局,是作画的一个重要环节。李叔同从上下、左右、主次等方面谈了如何处理画与画面的关系,何时在何处要留空白、其原因是什么,都讲得很清楚。

3、轮廓法。李叔同认为:虽然宇宙万物形态不一,但也有其相似之处,集合其相似之处,定其大体轮廓,可分为竿状体、正方体、球体、方柱体、方锥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及多角体。李叔同对各体的形状特点、适合何种物体做了具体说明,确实让初习画者受益匪浅。

(四)提出用石膏模型进行写生。李叔同认为用石膏模型进行写生是不二之选:“实物写生,取日常所用简章之器具为范本,固属有益。但初学者练习画线,以单纯之直线曲线构成之物体为宜。又练习阴影,以纯白之物体为宜。石膏模型,倣实物之形状,以美妙之直线与曲线构成,其色纯白,阴影处无色彩错乱之虞。阴阳浓淡之程度,容易判别。故学图画者,当确信石膏模型为实物写生第一完全之范本。”石膏模型有雕塑名作的复制品和作者模仿实物的创作品两种,李叔同认为前一种为宜。李叔同还对室内的光线、布置等提出看法,对写生用的材料(如纸、笔)提出要求。

五、结语

李叔同提出的美术见解,虽然有的在今日已成为常识,但在二十世纪初的美术界,却是开风气之先,具有指标性意义。李叔同所以能够成为当时中国美术界的引领者和先驱者,并不是偶然的,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李叔同对美术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对普及美术的重要性有着非同一般的充分认识。李叔同认为:“美,好也,善也。宇宙万物,除丑恶污秽者外,无论天工、人工,皆可谓之美术。在李叔同的心目中,美术是如此重要,又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其不遗余力地在中国宣传、推介、提倡美术,是理所当然的,发自内心。

李叔同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尝试过多种图画创作。他创作过大量的油画,虽然今天流传下来的不多,刘海粟先生观赏过其三幅画后即给予高度评价:“刘质平先生拿过三张油画,来给我欣赏,其中两张是西湖风光,用色艳而不俗,微妙的笔触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高度敏感。还有一张很大的人体,仅成上半身,大于真人,因为尽兴,没有继续完成。画法大体写实,又有画家的情绪渗透在线条中,有点象雷诺阿,却比雷阿诺格调高洁,用色上更重团块的对比。我平生看油画,不轻易佩服什么人,但对弘一大师实在佩服,慢说在中国,大而言之在亚洲,包括培植过他的日本,也没有人超过他。”从李叔同流传下极少数的国画、水彩画、漫画、木炭画等,均为上乘之作。因此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李叔同谈画,都是出自肺腑,有感而发。

李叔同有赴日学习绘画的经历,又通晓英文、日文、俄文等多国语言,视野开阔。李叔同在日本六年,主要是学习西画。当时他入学的东京美术学校是日本最高美术学府,油画系主任是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黑里清辉,当时学校名家云集,故李叔同能得风气之先。

李叔同曾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过西洋画和美术史,并撰写过中国第一部《西洋美术史》。李叔同不仅从事绘画,还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是当时在国内用木炭画教学生作素描的首批教师,也是国内最早推介用石膏模型进行写生的教师之一。因此在表述其美术见解时能有感而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起到示范作用。

研究、探讨的李叔同的美术思想,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李叔同,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思想史,都是有益的。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瑞霞] 标签:李叔同 美术 思想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