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宽慧法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弘一大师的僧格魅力

2012年06月18日 15:08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宽慧法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2012年6月17日至20日,“第四届海峡论坛•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在福建泉州举行。文化交流周上将举行弘一法师纪念馆新馆剪彩仪式,《南山五部》善本再造新闻发布会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佛教增强两岸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彼此互信互动、互助互融的发展与共荣。期间还专门举办了以“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弘一法师•佛教精神•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福建佛学院女众部的宽慧法师发表了题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浅谈弘一大师僧格魅力的升华》的论文,本文主要介绍弘一大师出家后僧格的完善。精研戒律,行不言之教、培育僧才,为后人树立了严净毗尼的典范。循着大师一生的足迹,我们会发现其僧格、人格的魅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后世之楷模,从而树立起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论文节选内容如下:

弘一大师是中国近代律学的一代大师,佛学精深、戒律严谨,以卓越的才华和超凡的道德,赢得世人的景仰,用生命书写了人生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与意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其崇高行迹的精神遗产,给世人留下一串串的深思与惊叹,将永远定格在后人的记忆中。弘一大师出家后精研戒律,行不言之教、培育僧才,为后人树立了严净毗尼的典范。循着大师一生的足迹,我们会发现其僧格、人格的魅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后世之楷模,从而树立起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

精研律部认真笃行

佛法住世,依赖于住持三宝,而僧宝又是如来家业的继承者。因此僧伽的人格问题则是关键。僧伽只有僧相外显,严持净戒,摄护身心,具足威仪,才能摄受众生,才是具备人天师表的风范。可见,若欲维护僧团的庄重与尊严,必须从戒律着手。只有如法如律的僧团,才能令正法的命脉,得到真正的延续。

法师之所以堪称为佛门一代律师,是因为法师具有独特的僧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僧俗青年。俗云:做一行像一行。这句在弘一法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十诵律》云:“毗尼住世,则正法住世。”由此可见,戒是菩提之本,戒是佛法之根,有戒律方能令正法住世。弘一法师认识到当时中国佛教之所以呈衰微迹象,主因在于僧团内部戒律松驰,僧人不能严守戒律所致。靠提倡戒律来挽回佛门颓风,是弘一法师研究律学的重要目的。为此,法师用其一生中大半时间,全致力于律学的整理、点校、编订,无疑是他在学习、行持佛教戒律的过程中所凸显的非凡“僧格”。下面对于法师一生精进持戒、严谨律仪的事迹略述一二,学习和继承他对毗尼的严肃对待、认真笃行、严谨守持的风范。据《弘一大师传略》记载:

披剃后,刊落声华,尽屏所习。以戒为道本,发心扶律。遍搜中外律藏,校勘南山三大部,重兴律学,续数百年之坠绪。时有毁寺议,师挺身而起,潜移默化,弭于无形。创“南山律学院”于浙之慈溪,规模已具,事阻未果。识者引憾,而师泰然。行脚海内,随缘而止,五十以后,息影南闽。倡办“养正院”于南普陀,厘订佛学课程,培育学僧,造就甚众。

南山律宗是唐朝道宣律师开创,集律宗之大成。弘一法师自从出家以后,谢绝俗缘,潜心佛法,勤加研习。特别对南山三大部及唐、宋律宗诸师的著述,几乎无所不精加研习。在精研律学典籍过程中,法师感到道宣律师所撰的《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等,义理深奥,戒规条文繁琐,初学律者很难读懂。为此,法师下定决心,做删繁简化的工作,立志将深奥难懂的律学典籍,简化为通俗易懂的读物。他将《四分律比丘戒本》中每一条的制成因缘及其戒法、戒相、戒行与微细之持犯轻重一一列出,用图表和图解画好,然后再书写全文,刻印流通,前后化了五年时间才完成,受到广大学律者的欢迎,使得后学晚辈受益无穷。赵朴初称其“致力之勤,用思之密,方之古德,诚无多让。”

戒德冰霜人天师表

僧人的品行道德,应该在一般人之上,如果仅与一般人相当,甚至不如俗家人等,社会就难免对佛教徒产生鄙视。弘一法师曾表示,既然身为佛教徒,就应彻底研究佛法的真理,而努力实行,俾不愧为佛教徒之名。故法师在云游各地期间,总是选择寂静之处,不是闭关,就是专心著述,或为众人讲解戒律,一直没有中断对律学的研习。法师对于经文的研读十分严谨,曾经说:“阅佛书,万不可如阅报纸,走马观灯,一过目便歇,需要细心探索,每晨或一二段,或仅数行,三翻五转,以文会意,牢记勿忘,方得实益,开端之处如难领会,不妨从中间较浅显处先阅。”这种细致谨慎的研习,事虽屑小,却益见其律行严谨。

行谊高峻肥遁自甘

弘一大师出家后,从“翩翩浊世佳公子”,一变而为“戒律精严之头陀”,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其崇高而刚强,富有感染力的人格,诠释了生命最高的境界,主要体现在艰苦的寺院修行中。曾说:“出家已来,恒战战兢兢,不敢任情适意。” 并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确实概括了法师的修行生活,在闽南的瑞今法师描述了法师当时的生活情景:

大师于日间自订有阅读、讲律和礼诵等常课,绝不浪费时间。到了天将薄暮,则持珠念佛,经行散步;入晚即就寝,绝少点灯,颇有古德“怜蛾不点灯”的遗风。律中规定,穿不过三衣,食不逾午时,他都严守不越,这是所以戒贪之妄念。

第一不作住持。出家放下万缘,一心办道。住持一职,在古原是领众修行,余事不闻。今则外应俗务,内治生产,汨没身心,妨害道业。故法师自始自终,过着行云流水的生活。

第二不开大座。佛法贵在弘扬,敷座开演,普结法缘,其事非为不美。然听众混杂,流弊丛生;师虽亦徇学者之请,讲说戒律,但仪式简单,决不作鸣椎集众之大规模举动,号召听众。

第三不要名闻利养。丙寅春,师挂褡某寺,为挚友夏丏尊所知。时夏君执教于春晖中学,乃与经亨颐等商,为师筑室于上虞白马湖,曰‘晚晴山房’。请师常住,初固辞,强而后可。

诸如此类,在常人眼里或许觉得过于刻板,多此一举。其实在法师看来,依律行事,绝非小事。法师在紧张而有规律的多年修行生活中,一直坚持于始终,从不懈怠,实现了一心求道的的意愿。俗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出身世家,曾今风流倜傥,见惯了奢华富贵的弘一法师而言,出家后的生活与早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正因为如此,法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留给后人无限的景仰,为这个喧嚣的时代留下了一份永恒的记忆,时时鼓励和激励着后来学道者。

回顾弘一法师所走过的岁月,点点滴滴都是以身教育我们年青的一代,处处都在行不言之教,令我们后学景仰,也令后学惭愧,让我们更能生起那份向道之心。

培育僧才言传身教

俗话说:“道由人弘,非道弘人”。太虚大师提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僧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佛教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僧才,人才辈出,佛法便兴;人才凋零,内部腐败,正法即衰。佛法兴盛与否,僧人与之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可见,具备良好的僧格是关键。

弘一大师自身重于僧格的涵养,也不忘孜孜教诲养育他人僧格。在大师看来,出家人的品行应高超于一般人,注重道德修养,进行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谨记先贤“君子慎其独也”格言,懂得约束自身行为,言行有度。以下例举法师教导学人之法语以自励。

第一、改习惯。在家人之教育,以矫正习惯为主。出家人亦尔。法师说:我三十岁时,即觉知自己恶习惯太重,颇思尽力对治。出家以来,恒战战兢兢,不敢任情适意。但自愧恶习太重,二十年来,所矫正者百无一二。自今以后,愿努力痛改。更愿有缘诸道侣,亦皆奋袂兴起,同致力于此也。

第二、法师在泉州的一次演讲中,将印光法师一生的修行概括为四点:即习劳、惜福、注重因果、专门念佛。其中讲的最多的是“惜福”。大师在《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一文中说:

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

从以上可以看出,弘一大师自从发现印祖注重惜福,衣食粗劣,修道不懈,深受教诲。从此大师操行更加笃苦,持戒更加精严,修学更加精进,事事处处,一丝不苟,皆以印祖为楷模。惜福,是一个重要具体的因果观念的表现。

第三、弘一大师提出虚心、慎独、宽厚、吃亏、寡言、不说人过、不文己过、不复己过、闻谤不辨、不嗔等十项为改过自新之目。就中他说:

吾等凡有所作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衍。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法师教诫我们,纵然有少许成就,也要时时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吃亏是福。学会吃亏,有一颗包容之心,才能成就大事,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法师特别强调,改过自新言之容易,而行之至难。纵观弘一大师一生,强调约束个人的行为,以谨慎的处世态度,实现人格修养的不断提升。

大师深入研习南山律,身体力行;培育人才,着疏立说,为普及律学知识,树立僧尼的戒律观念,鞠人出现,传戒弘律,住持正法,改变教界对律学的无知局面,使佛法长住世间。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弘一大师 宽慧法师 僧格 华严经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