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陈德述:弘一法师诗词中的博爱情怀与空灵境界

2012年06月15日 16:20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陈德述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弘一法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编者按:2012年6月17日至20日,“第四届海峡论坛•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在福建泉州举行。文化交流周上将举行弘一法师纪念馆新馆剪彩仪式,《南山五部》善本再造新闻发布会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佛教增强两岸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彼此互信互动、互助互融的发展与共荣。期间还专门举办了以“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弘一法师•佛教精神•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德述发表了题为《弘一法师诗词中的博爱情怀与空灵境界》的论文,探讨弘一法师诗词中的博爱情怀和空灵境界,从而揭示他慈悲之心的价值和对纯洁灵魂的执着追求。论文节选内容如下:

弘一法师的绝笔四字墨宝“悲欣交集”,应该是他一生的终结总结和对人生的真切感悟。认真玩味这四个字,会引导我们去追索弘一法师的生命轨迹、他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感知,给我们留下琢磨不透的义蕴和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悲”是什么?是悲伤、悲痛之“悲”?是悲悯、悲怜之“悲”?还是是悲愤、悲壮之“悲”?他为何而“悲”?“欣”是什么?他又为何而“欣”?弘一法师“悲”与“欣”的复杂情感都呈现在他诗词中,“悲欣”是他诗词基本色调,而“悲”却又是它的基本色调中的重色调。

一、命运悲欣

为了深入学习、了解和认识弘一法师的诗词,我们必须回到弘一法师生活的那个时代,了解他生活的时代特征、家庭背景和他的人生轨迹,从而揭示他“悲欣交集”与其诗词的义蕴及其格调有何的关系?

第一,国家命运的悲欣。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昔日的强盛、昔日的光辉、昔日的威严,都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转变而改变。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他生于甲午战争前的1880年(光绪六年),此时的中国更是列强西方砧板上的肉,任他们随意宰割。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形成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家民族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李叔同积极支持“戊戌维新”失败后,一线变革的希望完全破灭,满清统治者更加昏溃,腐朽。1900年,八国联军的进攻如入无人之境,大肆抢劫与杀戮,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义和团的奋起反抗,给民族生存带来一线希望,但是昏聩封建统治者怕害人民的力量,不支持甚至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只有屈服于西方列强,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不但丧权辱国,还使国家极端贫困,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是并未获得成功,袁世凯称帝,承认日本使节递交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份条款。张勋复辟,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国家动乱,人民不堪忍受。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继“九•一八”事变之后,于1937年7月7日,进攻我卢沟桥驻军,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日本在整个侵略战争中,实行“三光”政策,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使用各种毒气弹和细菌武器、制造南京大屠杀。万恶的日本恶魔,不但要亡我国家,还要亡我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第二,家庭和个人命运的悲欣。弘一法师出生于官宦富商之家,他的父亲李筱楼,是同治四年进士,任过吏部主事,后为了继承家业,辞官经商,他信奉佛教,热心慈善事业,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富商。李叔同说: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佛经,受到佛法的影响”,跟着“大娘”(其父亲之妻子)“学习念诵《大咒经》和《往生咒》”,“嫂子也经常教我背诵《心经》和《金刚经》等”。生母王氏原为丫环,后李筱楼娶为三姨太,其出身和“地位很卑微”。李叔同“作为庶子”,无法“与哥哥相比”,因此“从小就感到”“压抑”,只得“忍受着”。1884年,其父逝世之后,母子俩没有了“庇护和依靠”,其母亲王氏的“处境很是困难”,很苦,成天“低眉顺眼,谨小慎微的度日”。李叔同“内心感到很难受”,“只有在书画世界里”,“才能找到快乐和自由”。李叔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一方面过着公子哥儿般的生活,又能受到严格的传统的教育,学习诗词、文字训诂、书法和金石,国学根基十分深厚,深受儒家孝道和仁爱思想的影响,也受到佛教慈悲思想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博爱思想和爱国主义意识。另一方面,看见他地位卑微的母亲所受到的歧视,他作为庶子在家里没有应有的地位,感受到“压抑”、“难受”,没有“快乐和自由”,形成了他沉默寡言内心压抑、悲凉、忧愁、“悲欣交集”的性格。

李叔同有很高的艺术天赋,从小就喜欢文艺,特别是戏曲,又由于长期受到压抑而出现了“反叛”的心理,排解内心忧愁和压抑,经常去戏院看戏,于是爱上姿容秀美、声音婉转的著名艺人杨翠喜,杨翠喜也爱上了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李叔同,以此作为彼此的精神寄托。1897年,以童生资格应天津县城儒学考试,著了三篇文章:《致知在格物论》、《非静无以成学论》、《论废八股兴学论》等等,初露才华。1897年,为了让儿子早日成家立业,使儿子收住散漫之心,由母亲王氏包办,娶了没有爱情基础的茶商之女俞姓姑娘为妻。1898年春天,仍以童生应考天津县学,应考中著《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论》,在这些文章中认识到清朝吏治的腐败,表现出忧国忧民爱国情怀,思考着如何救国的道路。按我国传统,结婚之后应该独立生活,二哥文熙把李家在上海的产业交给他经营,1898年10月,李叔同中止县学的学业,奉母携眷迁居上海。

1901年2月,回天津探望二哥文熙时,惊见八国联军的种种罪行,“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燐燐树影遮”,发誓“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意识,燃烧得更加强烈。1905年3月,母亲王氏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丰子凯说,“他(弘一法师)自己说:‘我从二十岁至二十六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此后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一直到出家”,在“悲哀与忧愁”中,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于是,他于同年10月,毅然赴日本留学,学习日本何以能走向富强之路。他赴日前在《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一词中说:“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眼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这是他对自己二十六岁人生的总结,他带着“听匣底苍龙狂吼”,“是祖国,忍孤负”,“不是将军也断头”的决心,走向东洋求学。

到日本后,在上野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外,还努力学音乐、作曲和戏剧。弘一法师说,那时我“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那是一种真正的快乐享受”,同时也为国家民族处于危亡的状况而悲忧。他在《东京十大名士追荐会即席赋诗》中说:“故国荒凉剧可哀,千年旧学半尘埃。沉沉风雨鸡鸣夜,可有男儿奋袂来。”六年后回国,先后在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任绘画教员、上海城东女学授国文和图画音乐、在《太平洋报》任文艺主编,后应聘到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绘画和音乐,同时还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绘画和音乐教员,培养出了一批艺术家,在艺术领域创造了七个“第一”,是“中国近代文艺的先驱者”,为我国近代的文化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弘一法师在日留学期间患上了肺结核,长期治疗愈渴望健康。1916年冬天在杭州定慧寺作断食试验,他说:“断食期间,并没有任何痛苦,也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更没有心力憔悴、软弱无力的感觉,反而觉得身心轻快了很多,空灵了很多,心的感受力比以往更加灵敏了,并且颇有文思和洞察力,感受就像脱胎换骨过了一样。”于是,于1918年春天在定慧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出家后,闭关静修,潜心佛法,专攻律学;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宣讲律学。我国著名佛学家、弘一法师研究专家林子青说:“弘一法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 译有四大律(《十诵律》、《四分律》、《摹诃借祗律》、《五分律》),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为佛教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二、博爱情怀

从广义上讲,弘一法师的诗词除在家时所作的诗词和歌词外,还包含出家后的题词、偈语和对联,在这些诗词中蕴涵着他博大的胸怀和慈爱的情怀。儒家的“仁爱”之心、佛家的“慈悲”之心、道家“慈爱”之心,造就他的博爱情怀。他爱父母、爱他心仪的人,爱他的学生、爱众生、爱一切生命,他说:“对贫贱低微的人我礼敬有加,对富贵高傲的人我不理不睬,对小动物我关怀备至”,以悲怜的、悲悯的、慈悲的菩萨之心面对苍生。

第一,“对贫贱低微的人我礼敬有加”,给以特别的敬爱。李叔同从16岁到26岁这十年期间,正是他风流倜傥的时期,走马章台,过着公子歌儿般的生活。与天津名伶杨翠喜、在上海与歌女金娃娃、名妓李蘋香以及谢秋云、朱慧百、语心楼主人、高翠娥等亲密往来,特别是与杨翠喜、李蘋香相爱很深。不论是名伶也好,还名妓也好,在旧社会都是地位卑下受人瞧不起的人群。李叔同与这些人交往,除了他公子哥儿的放荡本性之外,更有对下层“贱民”同情于其中。一般的公子哥儿只把妓女当作尤物,玩弄享乐之后,就把她们抛在脑后。李叔同不同,在他写《菩萨蛮•忆杨翠喜》(两首)、《书赠蘋香》《七绝三首》、《和补园居士•又赠蘋香》(七绝四首)、《为老妓高翠娥作》(七绝一首)、《金缕曲•赠歌郞金娃娃》(一首)、《高阳台•忆金娃娃》等诗词中,描写她们的美丽和善良,表现出他对贫贱地位卑下的人充满挚爱。

1901年秋天,李叔同回天津时,专程去北京看望杨翠喜时,写下了两首词。“燕支山”:在今甘肃北部,绵延祁连、龙首二山之间,这里泛指北方。杨翠喜是天津人,相对于上海为北方。“花如雪”、“人如月”,均是描写杨翠喜美丽如雪一样的洁白、如月一样的清爽。“额发翠云铺”:“翠”,即翠墨,色泽鲜明而带墨色,额头铺盖黑黝黝的头发。“眉弯淡欲无”:弯弯的眉画着淡淡,好似没有画装一样,显得如此自然而美丽。“夕阳微雨后”:指时间与环境。夕阳西下,微雨之后,碧蓝的秋空如洗。“叶氏秋痕瘦”:“叶氏”,把秋天的树叶拟人化,树叶随秋风飘落减少,故说“秋痕瘦”。这一句营造了一个清爽而又悲凉的意境。“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落在一个“愁”字上,深深表现了李叔同的惆怅之情。埋藏在心中的美好的记忆是欣慰,心爱的人不能结合,却是悲凉、悲愁。1897年,由母亲包办李叔同与俞氏结婚,结婚本是“欣”喜的事,但与没有爱情的人结婚,却成了一桩“悲”事。李叔同结婚后迁居到了上海,但他仍然沉浸在与杨翠喜初恋的甜蜜之中。

再如,李叔同给李蘋香赠诗共七首,李蘋香回赠六首,他们互赠七绝,表明他相爱感悟之深。李蘋香是入乐藉之后的化名,她本姓黄,名碧绮,其祖上是徽州望族,到她的父辈家道衰落,迁至嘉兴。李蘋香性情恬静,天资聪慧,善诗词文章,一个偶然的不幸的遭遇,被人欺骗,最后被迫沦为妓女,成为上海著名的诗妓,出版有《天韵阁诗选》和《天韵阁尺牍选》。1901年,风流倜傥的李叔同到上海后,对李蘋香十分感兴趣,一次,一个叫山民的人在李蘋香办的天韵阁宴请铁鹤、璱瘘、冷钵斋主、补园居士、惜霜仙史(李叔同)等人,酒尽之后,人人均赋诗,书赠李蘋香。弘一法师先赋七绝三首,后又和补园居士四首。风流才子与风韵才女相会,必相互倾慕而心心相印,法师赠诗七首,表明他已经心仪于李蘋香。不论是赠给李蘋香、谢秋娘,还是金娃娃、高翠娥、语心楼主人的诗,没有那种浪荡公子的淫欲声色之念、只图须臾欢乐之情,没有邪滛之恶念,而是对不幸的青楼女子给无限的同情和悲悯。对李蘋香更是奉为知己,能够相互向对方坦露心扉的人,使充满悲哀、悲痛的心得以相互慰藉。李叔同《赠李蘋香》的三首七绝,不但抒发对其心爱人的同情与悲怜,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志。

法师从博爱的思想出发,反对“男尊女卑”,提倡“男女平等”,在《婚姻祝辞》一诗中说:“天界演,雌雄淘汰,权力要平分。遮莫说男尊女卑,同是一般国民。”自然有进化,有雌雄男女,天然应该男权与女权平等,在于国家,男女都同一般国民,何来男尊女卑呢?在《为沪学会撰文野婚姻新戏册既竟系之以诗》中,倡导婚姻自由:“河南河北间桃李,点点落红已盈咫。自由花开八千春,是真自由能不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制度,男女双方没有选择自己配偶的自由,造成许多社会悲剧,法师呼吁婚姻自由,说“是真自由能不死”。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叔同也是地位卑下的人。中国旧时代的妇女受“三从四德”压迫,本身就没有地位,加上他母亲出身贫寒,由一个丫鬟而成为三姨太,更是地位卑下。他自己是庶出,不能与嫡出相比,在家中没有地位。加上他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儒家的“仁者,爱人”、“恻隐之心,仁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以及佛教慈悲思想的影响,从自己设身处地着想,因而他有着对地位卑微的人给予博大的挚爱与关怀。

第二,“对小动物我关怀备至”,满怀同情与爱悯。弘一法师在《护生画集题词》中,尽情抒发他的博爱情怀。下面只列举几首《题词》,就足说明他关怀小动物和一切生命的慈母般的爱心:他在《凄音》(原为《囚徒之歌》)中说:“小鸟在樊笼,悲鸣音惨凄。恻恻断肠语,哀哀乞命词。向人说困苦,可怜人不知。犹谓是欢娱,娱情尽日啼。”世俗之人,为了消遣娱乐,把鸟儿囚禁起来,发出凄凉的叫声,难道不值得同情和悲悯吗?在《农夫与乳母》的题诗中:“忆昔襁褓时,尝喂老牛乳。年长食稻粟,赖尔耕作苦。念此养育恩,何忍相忘汝。”婴儿时,吃牛的奶水长大;成年后吃牛耕作出来的粮食,人类应该感恩,怎么还可以吃牠们的肉呢?

弘一法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用“泪珠落如雨”的诗句,抒发羊内心的悲痛,触人灵魂。在《蚕的刑具》中:“残杀百千命,完成一袭衣。唯知求适体,岂毋伤仁慈。”为了“一袭衣”,杀死了无数的蚕蛹的生命,人类的行为难道不残忍吗?人类的造孽难道不深重吗?

第三,伟哉!我的祖;万岁!我的国。法师把他的博爱思想升华为忧国忧民、对国家前途命运担忧的爱国主义思想。弘一法师一生中都深切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抒发他爱国主义思想的诗词,占了他全部诗词的很大部份。在《辛丑北征泪墨》诸篇中对国家的现状和不幸,充满了深深的忧虑之情。《喝火令》、《哀祖国》、《金缕曲•将之日本,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满江红•民国肇造志》、《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厦门市第一届运动大会会歌》等诗词是其代表作。

读着法师写的爱国诗词,让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不禁要发出去为祖国献身的誓言,以死保卫国家。法师对“大中华”、“我的国”,尽情歌颂,充满深切的爱。

在他回乡探亲的所见所闻中,不禁心中之悲痛,法师在《哀祖国》一诗中说:“小雅尽废兮,出车采薇矣。豺狼当途兮,人类其非矣。”《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小雅》最突出的内容是表现征战士兵厌倦战争和思念家乡的情感,而《采薇》是一首写一位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表现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法师是说,在今天这个“豺狼当途”的时代,《小雅•小雅》中的厌战和思乡的情绪,应该“尽废”放弃,应该要“出车”去战斗。

辛亥革命成功后,国家民族的复兴有了一线希望,他怀着高度喜悦的心情写下《满江红•民国肇造志感》。

法师出家后,面临日本强盗的侵略,积极倡导“念佛不忘救国”,他还在《厦门第一届运动会歌》中宣传:“健儿身手,各献所长,大家图自强”,“切莫再彷徨”,“把国事担当”,“为民族争光!”。

爱国主义思想铸造了法师的灵魂,是他博爱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国魂的核心。法师虽然为国家的不幸而“悲”,也为有这个民族之魂的弘扬而“欣”。法师的这种博爱思想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是留给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法师一贯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它对于今天仍然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三、空灵境界

西陵下先生说得好,法师诗词的“一贯风格”是“意境高雅,流畅自然,不用僻典,人人可懂”。李叔同诗词的最大特征是“空灵”、“朦胧”。法师在谈到自己的人生感悟时,多次提到“空灵”二字,他所说的“空灵”是指心境的清静平淡和身心的轻松快乐。那么作为美学意义上的“空灵”就是空寂和灵动。“空”是“静”,“灵”是“动”,“空灵”,是高深莫测、幻化无穷的意思。“空灵”本是佛语,通过神禅诗而引入诗论的,传统诗论讲的是“朦胧”。所谓“朦胧”,就是模糊不清、不可捉摸之意也。“朦胧诗的意境不十分清晰,诗意不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看似美,然不知其所以美,给人以扑朔迷雾,恍兮惚兮的感觉。”法师的许多诗词的风格也是如此。

法师从小读《心经》和《金刚经》,受佛教空灵思想的影响很深。《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偈颂,深深地扎在他的脑海中。法师在解释《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不异:粗浅色与空互较不异,仍是二事;即是:深密色也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非色,非色非空,乃是一事。” “空是什么意义呢?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不变体,叫空。”“一切皆空,就是依这个因缘所生的意义而说的,所以佛说一切皆空,同时即说一切因缘皆有,不但要体悟一切皆空,还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恶。学佛的,要从离恶行善,转迷启悟的学程中去证得空性,即空即有,二谛圆融。”空色二谛圆融,色中有空,空中有色,相即相入,此乃空灵境界之哲理也。诗之“意境”,非有非无、以虚显实,以隐而显,以少寓多。意境赋予诗词以含蓄美,它使“诗歌以蕴藉深厚、包容宏富,情韵隽永,余味无穷的内在审美特性与以少总多,灵动超脱,变幻多姿,空灵秀美的外在美。”弘一法师首先追求的心境的空灵,认为只有心的空灵,才能得到欣喜和快乐,所以他自觉地把佛教空色圆融的理论用诗词创作,创造出空灵的境界,进一步从诗的空灵境界中获得心灵的欣喜和快乐。

四、历史地位

这里顺便谈一谈弘一法师诗词的历史地位问题。法师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应该作专题的研究,不是此文的应该涉及的内容。有学者说,弘一的诗词应该在中国诗词史占有一席之地,是完全正确的:第一,法师的诗词平淡、情真。平淡之诗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溢出,无须故作雕琢,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也。“淡者,诗之本色”,“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平淡自然的诗能写其诗人胸中之妙,能表现诗人的真实情感。法师用平常的话著诗,平淡天然,情真意浓,有诗味,有意境,是非常难的,没有高超的、娴熟的艺术水平是作不到的,充分表现出了法师的艺术才华。第二,法师的诗词具有鲜明的音乐美。法师集诗人、音乐家和作曲家于一身,他创作出的诗词和歌词,不但具有音韵美,还具有音乐的音节铿锵之美。清代李调元说:“诗有三字诀:曰响、爽、朗。响者,音节铿锵,无沉闷堆塞之谓也。”法师的诗词回到了诗与歌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中,给了我们一个很有价值的启示。

第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法师对传统诗词的改革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传统的格律需要改革、发展和创新。清末黄遵宪虽然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但是,没有找到具体的道路。可以说,法师率先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应该说是有成绩的,只是没有引起后人的重视。民族新体诗歌如何形成、创新和发展,有不少的诗人自觉的或不自觉的进行着探索。

弘一法师的诗歌创作,有着率先探索的意义。他继承了传统格律诗的艺术特点和民族的审美心理模式;他的诗词不但情真而意浓,十分注意意境的塑造;他的诗词不只是注意持正容变,既继承,又有创新;特别是他的自度词,别有一番时代的新风味。问题是对弘一法师诗词的深入还不够,只有深入认识了他的诗词,才能了解它的真正价值,确立其历史地位。

我深信,我们的民族绝对不会忘记弘一法师的历史功绩,他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永垂青史。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瑞霞] 标签:弘一法师 博爱情怀 空灵境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