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茶禅一味”之风尚的演进

2013年03月18日 18:00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金易明

编者按:“茶禅一味”之意趣,其社会基础源自于唐宋时代中国茶文化盛行,“茶宴”的风尚,导致了饮茶由一般的日常生活习俗,转化为一种士大夫的文化风尚,其文化品味的提升,催生了中国茶艺和茶文化的典雅化、精致化。本文摘编自上海佛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金易明的论文《茶、禅与“茶禅一味”境界刍议》。

“茶宴”的风尚盛行,使饮茶转化为一种士大夫的文化风尚(图片来源:资料图)

诚然,虽然并非克勤禅师禅学思想之主流表述,禅门正史中或语意不详,或未著笔墨,缘于这些轶闻,与圜悟克勤禅师一生的弘法大业相比,也只能说是两段花絮。但就是这些弘法中的花絮,或穿插于开示中的不经意之语,却让我们体会到与《碧岩录》、《击节录》等禅学著作一脉相承的诠释理念。“不离文字”而藉教解理,“不立文字”而以平常、平凡中悟理。不拘形式,不羁文字,不缚宗门,对机摄众,无论注释公案话头,解经诠理,品茶参禅,只要能领众生“明心见性”,均无不可。

位于湖南石门县的夹山寺,又名灵泉禅院,此地不仅是禅门重要道场,更是茶禅文化的发祥地。夹山的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而碧岩泉是煮茶的极品泉水。圆悟克勤禅师的师父,临济杨岐派五祖法演禅师曾经住锡于此,克勤禅师也是在此完成禅学巨著《碧岩录》的,这部禅学名著的书名与夹山寺密切相关。夹山善会禅师曾回答学僧就“如何是夹山境”的提问时,回答到:“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 ,此语即为《碧岩录》书名之出典。“鸟衔”之则为得,就克勤禅师而言,即为以“文字禅”而得之,“花落碧岩前”则为放下,无心于所得,即为真得,此为“无心禅”。此“夹山境”与其“无心禅”,有着意境上的契合之处,亦为圆悟克勤禅师以此禅偈为其书名之所由。吴立民先生将《碧岩录》视作茶道之源头,当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禅学背景的。其师法演禅师与《茶堂清规》 作者刘元甫相识相交,为同门师兄弟,都系杨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故其对刘元甫的茶禅之道当了解熟悉,并极有可能在其住锡和传法的寺院中实践其禅寺茶礼。作为其弟子的克勤禅师,曾经追随其师迁回五祖寺,并在寺院中主持寺务,可见其对茶禅之礼应当是了解和熟悉的。由此,日本史料上曾述说到的克勤禅师在夹山宣讲雪窦重显《颂古百则》,并撰写《碧岩录》期间,潜心于禅与茶之关系的探究,并试图借鉴夹山所积累的丰富茶礼,特别是其品茗的过程、意境,作为其悟入禅境的助缘,同时以禅悟之境去深刻理解品茗之修身养性之内涵,想必这本非无端猜测。同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提升茶文化的禅学内涵和禅悟境界,以“无心”于茶到“无心”于禅,实现其平常心中的“无心禅”。克勤禅师有言:“千法万法,但只识取一法。识得一万事毕,透得一无阻隔,直下脱却情尘意想,放教身心,空劳劳地。于一切时,遇茶吃茶、遇饭吃饭;天但唤作天,地但唤作地,露柱但唤作露柱,灯笼但唤作灯笼。一切亦然” 。其中虽无“茶禅一味”之字句,但其义已经是呼之欲出。日本的茶道,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并最终即将其提炼为“茶禅一味”的理念。其思想的渊源和法脉之基,尚在圜悟克勤及其禅学名著《碧岩录》之中。这恐怕即为吴立民先生题写“茶禅一味夹山寺,茶道源头碧岩录”联语的历史背景!

另外,从圆悟克勤禅师个人的身世经历而言,作为四川籍的僧人,来自于茶乡,自幼当深受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其次,从其所处的时代而言,圜悟克勤禅师身处北宋与南宋的转接时代。依照忽滑谷快天在《中国禅学思想史》中的划分,这是一个禅宗风气为之一变,由“禅道烂熟时代”的前期向后期转承关键性时刻;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两宋时代文风昌盛,士大夫阶层思想活跃,社会地位崇高,由此,附庸风雅之辈亦层出不穷;为此,克勤禅师倡导文字禅以接应士大夫阶层,并在丛林茶汤礼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丛林规约,引茶事于禅修之中,推陈出新,融茶与禅于一炉,可谓是契理契机,顺应时机因缘。

由此,笔者以为,由历史渊源而看,“茶禅一味”之意趣,其社会基础源自于唐宋时代中国茶文化盛行,“茶宴”的风尚,导致了饮茶由一般的日常生活习俗,转化为一种士大夫的文化风尚,其文化品味的提升,催生了中国茶艺和茶文化的典雅化、精致化。中国唐宋时代举不胜举的品茶诗词的流传、以陆羽《茶经》为代表的系列茶艺论著的闻世,是这一时代茶文化盛行的生动写照。而禅宗出于自身修学的需要,正如文字禅需要以文字作为入于禅道的桥梁与纽带一样,也可以借助于士大夫阶层普遍盛行的茶艺之术,承载禅道的内涵,成为真正的修学之助道因缘,指月之指——茶道。而将“茶禅一味”之理趣的提出归之于圆悟克勤禅师,乃是因为其在夹山宣讲雪窦重则禅师《颂古百则》(即嗣后整理成书的《碧岩录》)期间,浸染于夹山之茶艺,引茶艺于禅道修学之间,融禅意于茶艺品茗之中的实践之结果。确实,我们在圆悟克勤禅师的文字禅之中,在其所留下的《碧岩录》、《佛果语录》、《击节录》等著述中,处处体现出“茶禅一味”的意境,特别是融贯其中的“颂古”之“评唱”,在在渗透着“指月”之义。

事实上,为教界和士大夫阶层所津津乐道的“茶禅一味”,有着深刻的内涵:首先,“茶禅一味”表明了茶与禅之间有着共通之处。茶之味的淡雅、淡泊、醇厚与禅之味的玄虚、隽永、空灵,是那样的相融、相通、相应,其中之相印之点,只可意会而无从以器界而把握之,此乃是意趣上之“一味”;其二,“茶禅一味”表达了茶道与禅修之路的相似性与相依性。禅之悟,由见其踪影、寻其内涵、得起精髓,调适自心之过程,达致其自悟,而后可令其“悟后起修”,真正“明性见性”而“开花见佛”。而茶道者,也有一个辩其茶类、窥其茶品、制其茶器、品其茶味的过程,由品茗的诸过程的循序渐进、常修常为,而进入身心宁静的境界;其三,“茶禅一味”表征着禅修之规范、茶道之规矩之间的相应。禅修之规范可由身心的去烦恼、离分别、不执著,而达致明心见性;而茶道之规矩可由茶艺流程的运作过程中,达到去浮躁、慕淡泊而趋于身心宁静。所以,茶道能切实成为禅修的助道因缘,担当媒介的作用,发挥出“以喻明事”、“借事悟宗”的功效;其四,“茶禅一味”表现为禅学与茶道之境界上的异曲同工性。茶道所追求的和、敬、清、寂宗旨,与禅修之明性、见心、悟道、修证所要达致的寂静、随缘的境界,相互之间有着相融、相应、相存的功效。

[责任编辑:杨珏] 标签:茶馆 访谈 人生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