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心道法师与观音菩萨的因缘

2013年06月27日 18:04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心道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印媛)

1963年,心道法师15岁,从军医官张启富口中首次听到“观世音菩萨”胜号,不禁流泪。观音菩萨化身救难之事迹,令法师十分仰慕;菩萨悲愿与师稍早萌发之救世心理,自然交融,自此开启心道法师学佛志心。后来,张医官并赠送课诵本,教导如何持诵大悲咒,心道法师于是从〈普门品〉学佛。自此,心道法师便常与友人分享观音济世事迹,并于书包中备放一本佛书,以经常阅读。后,心道法师更发愿茹素修道,唯军中无提供素食,师便以盐、姜与水果配饭。同年,一日,心道法师效法缅甸和尚显示证道之决心,刺青报佛。心道法师于左臂刺“吾不成佛誓不修”、右臂刺“悟性报观音”、肚皮刺上“真如度众生”,并又于左右掌背及胸口三处刺上卍字。自师初闻观世音菩萨圣号,并开始持续诵持〈大悲咒〉,从此观音菩萨的大悲法门便成为师日常功课,也成为灵鹫山重要的修持法门。

1973年,心道法师25岁, 农历9月19日,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日,正式剃度出家,字号慧中,名为心道。由于习于禅坐,学习生活便与大众逐渐脱离。

1975年,心道法师27岁, 3月,心道法师前往宜兰圆明寺闭关。古寺旁邻墓地,破弊寥落,心道法师因向往摩诃迦叶之头陀苦行,便决定住下,并进行冢间修行。期间,心道法师每日禅修十八小时以上,参和风雨度日,鲜少应接往来。

圆明寺境杳无人迹,附近环伺坟岗,心道法师舍身放下,体究生死本来之决心愈益强烈,心境愈益澄澈,加上之前兰花房的独参基础,禅境思路愈益灵明不昧,对经中的法理更融切体悟。

1976年,心道法师28岁,迁至礁溪莿仔仑灵山塔:继续冢间修行。 因圆明寺重建,心道法师搬迁至附近的莿仔仑灵山骨塔。灵山塔共七层,废弃已久,四周为乱葬岗;每有大雨,雨水就浇浸塔内,阴湿难耐;心道法师迁居于塔中第二层,将居止处名为“啊!灵山禅院”,继续进行冢间修行。此时为心道法师禅定奠基最得力时期。

于冢间枯索的环境,心道法师常观往来送葬,感人间生死如戏。此修行阶段,身心层次剥落,道心更迭进益;心道法师持续省照,对比欲受之幻苦与修行之实在,对苦患三界更深入觉察。

此时,心道法师观照体悟到一切显现都由空所衍生,时师有感得偈:“灵明虚照大千界,寂灭性空体如如。”

于塔中禅定时,师常感应鬼道众生酸苦无告的哀泣之声,对幽冥界的痛苦,深刻悲悯,发愿每日诵《金刚经》回向塔内孤魂。其后,龙潭时期,寂光寺每年农历七月之超荐会、无生道场开山后每月之“圆满施食法会”、自1994年起每年之“水陆法会”,皆承继此愿。

1977年,心道法师29 岁,复迁至宜兰龙潭一带冢间修行,并擘建“如幻山房”。 骨塔修行后期,因故常有障道干涉,不堪其扰,心道法师遂觅地迁往宜兰员山乡龙潭湖畔坟场一带修行。

后来,心道法师于湖畔坟区山坡中搭盖约一丈方的茅棚,名“如幻山房”,取“生死无常、如梦似幻之意”;而后于山房旁加盖寮舍,充作殿堂,心道法师据禅宗传承名为“寂光寺”。

到龙潭以后,心道法师仍持续于冢间修行;每晚酉时左右,心道法师携带一面草席至墓地禅坐,约隔日上午十时许方回寮,每天禅坐约廿小时以上;其时,心道法师日中一食、时而断食,除了禅坐以外,便持〈大悲咒〉及诵经,如此前后长达四年。期间有感而偈:“体性寂然,虚无体性,常住虚无,不离体相。”

龙潭时期,师已收纳徒众,应机演教。因与弟子对机解惑,心道法师对于弟子所问之经典要义,常有切身相应的感受,但其中亦有无法响应之处;心道法师体察自己禅定已深,却仍有惑于心,无法解决苦的问题,有感禅定之功非究竟,于是心道法师即由禅观转向参禅,悟明自心、探究本来。

心道法师每日除了到冢间修行之外,并以参谒禅宗祖师语偈与密勒日巴行记为功课,来印证修习心得;余则鞭策弟子禅修,偶随缘应机、往来答问。

1983年,心道法师35岁, 年初,于员山周武举人古堡断食闭关。6月29日(农历5月19日),辗转迁至贡寮荖兰山普陀岩继续断食闭关。

中秋,于荖兰山后山自擘法华洞(农历8月15日,国历9月21日),断食闭关。 1982年底,某日心道法师梦见胃被割去,醒后寻思,不久适得辟谷传法,便决定断食闭关,然而寂光寺人群往来参访日益络绎,时有接众,影响断食;后来心道法师迁至员山周举人古堡,开启他长期的断食修行。期间,心道法师依“辟谷法”法本断食,一天仅食九颗百花丸,及约三百cc的大悲水。断食初期,身心遽变难当,行住坐卧唯有痛苦,经一、二个月后才稍转安,渐入状况;心道法师便在这种生命交关的极限状况,观照内在之变化:身心如何相互影响?二者是合是分?为统一或为不统一?心道法师渐渐察觉,在意肉体之苦,心将失去本性转应生理,为生理作用所主宰;反之,若能弃舍生理变化不顾,心则能独立自在而渐入空境。故而在断食中,心道法师不断观护心念的空与平等。一闪电不断之夜,心道法师上座禅定,心识迅速由粗入细,了悟万法不离心性,皆由平等之心性所起,破除心境之对立,悟得“空昭不二”,有悟偈曰:“圆满寂静不动尊,无生无灭无涅盘。”

心道法师于员山周举人古堡废墟断食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信众又寻地前来探访,为绝干扰,心道法师再度辗转迁移来到福隆荖兰山一带,寻觅长期断食的办道处所;刚开始暂借拱南宫上方的普陀岩洞穴闭关。一日,师悟得“心与万物不二,无我遍布一切因缘”,并有接合宇宙能量之感受,其时瞬间,洞中突然大放光明,同时轰然一声如洪钟巨响,于洞外一旁守护之道明法师与悟性法师讶然,附近拱南宫詹姓庙祝亦闻声前来,道:“心道法师啊!这座山的地理给你得去了。”

自从心道法师于普陀岩山洞断食闭关,地方曾传为话题,尝招揽游客,心道法师觉此处已不宜长期闭关,遂往荖兰山后山清幽处勘地,得一处岩洞,经整理后,命名“法华洞”,并迁入继续精进严酷的长期断食,发愿入关一年。入关后,体察觉性愈益坚固,而至1985年4月,视随因缘,闭关复延续一年。

1984年,心道法师36岁, 年初,祖师殿完工。7月17日(农历6月19,观音菩萨成道日),灵鹫山无生道场启建成立。

法华洞闭关期间,来山请法者日增,为护关弟子首建“祖师殿”。并观此山貌契印度佛陀弘法圣地,故亦名“灵鹫山”,更冀于此振兴佛法利生住世,采法性法师提议,更名“无生道场”,以期开显有情皆得“体证心性,同入无生,圆成佛道”之无上因缘。

7月17日,大殿落成,灵鹫山无生道场正式成立。延请修学法师、从智法师等来山开光,信众六百余人参加。(尔后殿中所安释迦佛主尊,为世界鲜见之左卧佛,亦禅门破见执而设。)

1987年,心道法师39岁, 始入世弘法度众,˙6月,为僧俗弟子首度启建“断食禅三”精进闭关。为奠立禅门实证宗风,尔后,每年僧众四季精进闭关之教育规制,即此确立。师之禅法,或谓之曰寂静禅修,以《楞严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为法门,结合南北传禅法之特色,息心定虑尔后聆听无声之声,先止而后观,然止中亦有观,止观双运。

1990年,心道法师42岁, 持续推展弘法教育;以菩萨道之奉献精神引导大众,奠定社会人际间的善良循环。7月,首度启建大型弘法讲座,于基隆文化中心开示“菩萨活在人间”,上千善信与会。

8月,“灵鹫山护法会”正式成立(北市忠孝东路禅缘屋)。9月,成立基隆、新庄、东区等分会。1994年起,灵鹫山护法会台北、台中、东区讲堂陆续成立。1995年3月,纽约分会首座海外道场—One Center于纽约成立,并启建首度海外“佛陀舍利法会”;同年5月,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分会成立。

圣山寺原寺管理人吴清泉居士,发心喜舍的功德,将产权捐出来给心道心道法师。8月5日,心道心道法师于圣山寺启建大悲法会暨玉佛晋山大典;会中并进行圣山寺送印仪式。

是年,并为促进佛法与当代国际弘化接轨,擘创“国际佛学中心”。

11月,承续灵山塔修行时期救度幽冥众生之悲愿,启建首场圆满施食法会。此法遵循普贤王如来大愿力口诀,普施、普救和普度三界六道一切众生,先满其愿,乃至偿还多生夙业,普愿众得自在解脱,一切具足圆满。至1999年4月,法会百次启建圆满;2004年4月,师特将传承“噶陀派”的大悲观音度亡法启用于圆满施食法会中,扩大启建为“大背观音度亡法会”。

1991年,心道法师43岁, 提出“尊重、包容、博爱”之宗博精神。3月,首度于宜兰罗东启建“万灯供佛大悲法会”,参与者数千人。此道场首办大型法会,随于全台各地陆续启建。

1994年,心道法师46岁, 启建水陆法会,普利冥阳两众。8月,首度启建“护国息灾水陆大法会”,于台中举办七永日。秉持着“悲愿、严谨、平等”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以及为成就新世纪利生成佛的华严志业,师于每年农历七月启建“法界圣凡水陆普渡大斋胜会”,以佛教最盛大、最庄严的法会救度受苦无间的幽冥众生,并以水陆法会为桥梁弘法利生,接引众生修习佛法;至此,一座度众离苦、直至成佛的大悲坛城开启!

2008年,心道法师60岁, 大悲观音传承法会,于全球各地启建“大悲观音传承法会”,传承师修行的观音菩萨相关修持法门。多年来,师曾于香港、美国、台湾各区讲堂等地巡回启建“观音荟供法会”,自今始有系统地启建观音行门法会。“观音荟供法”源自藏传佛教宁玛巴噶陀派的殊胜传承,具足“息灾、增益、怀摄、诛灭”四种事业的殊胜修法,主要功用在于转换众生贪瞋痴的心续,消除众生修行及世间中的灾厄,使众生迅速获得成就。

[责任编辑:张瑞霞] 标签:灵鹫山 心道法师 佛教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