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永信法师:浅谈佛教寺院对古籍的保护

2012年04月24日 18:25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永信法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2012年4月25日至27日,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在香港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和谐世界 同愿同行”。来自世界各地、三大语系的高僧大德、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千余人出席此盛会。论坛期间将就佛教现状与发展等诸多话题举办多场分化坛。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在论坛期间发表了题为《浅淡佛教寺院对古籍的保护》的论文,就佛教寺院如何保护古籍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全文内容如下: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 竺法兰、摄摩腾白马驮经进入中国,佛教由此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佛教类图书自此大兴并流传至今,但同时佛教类图书与儒家、道家类图书分别独立编目、各有特点,自成体系。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古籍也是中国古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决定对全国古籍及其保护情况进行全面的普查、建立珍贵古籍名录、加强古籍书库标准化建设、加强古籍修复、培养高水平古籍工作人才,使我国的古籍得到全面保护[1]。2011年文化部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就开展特色古籍专项保护、珍贵古籍保护与修复、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进一步加强指导,更加明确了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2]。

寺院作为佛教传承和佛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承担着对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佛教古籍在寺院古籍中占据主要部分。什么是佛教古籍?按照我国图书馆界目前通行的定义,主要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的佛教典籍。但寺院中保存的古籍不仅有佛教古籍,还有其他儒家及其他类典籍,这可能是因为寺院在历史上的功能多样性的体现(比如一些儒生为考功名寄宿在寺院读书)。再比如少林寺藏经阁还保存有佛医药类古籍,这是因为少林寺历史上有“少林药局”的功能建制(本文只就古籍保护进行阐述,其余不表)。寺院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地,古籍藏量较大,但由于很多寺院位置偏僻,很多古籍在上百年后大多发黄、变脆,甚至一翻动就成为了碎屑。相比于其他博物馆、图书馆,条件落后,人才缺乏,如不及时抢救,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认识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性之后,也为进一步加强少林文化的传承,少林寺从2000年开始着手整理各类古籍,并在2011年以少林寺藏经阁的名义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通过了审核。笔者见证了少林寺藏经阁从准备到通过审核的全过程,希望就这一案例进行分析,为全国其他佛教寺院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少林寺藏经阁古籍保护原有条件的缺失

少林寺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为高僧讲经说法和贮存佛经典籍之所。现存《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他典籍计数万册。殿内原供达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经在内的5000余卷佛经图籍等。该处1928年毁于战火,1993年在原址重建。殿内现存有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部分木刻版藏经。

少林寺藏经阁所存古籍材质多为竹纸和棉纸,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大都有所毁损,缺页、虫蛀等现象非常严重。在落实宗教政策以前,由于没有专人保护,这些古籍随意堆放在一起,任由其发霉变质,残损非常严重。落实宗教政策以后,僧众成为了寺院的主人,开始积极收集各类残存经藏,由于相关专业人才和条件的缺失,也只得暂时装入箱柜做临时性保护。少林寺所处位置为少室山深处,夏天多雨潮湿,冬天寒冷干燥,仅气候条件来说对于古籍的保护就十分不利;作为世界著名旅游景区,少林寺游客量较大,这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当然,人为不重视及人才不足也是古籍残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少林寺在改革开放刚开始时期,常住僧人数量只有十几位,此时也正是积极贯彻落实宗教政策的时段,缺少对古籍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第二个方面是随着僧人数量的增加,但缺少对古籍及经藏保护的人才培养,无法科学的对古籍进行保护和修复。自2000年开始,少林寺开始有意识的对寺院所藏古籍进行整理和保护,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僧才参加了一系列的古籍保护知识和技术培训,这也为2011年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奠定了基础。

二、少林寺藏经阁古籍保护条件的改善

少林寺藏经阁位于少林寺中轴线上,位于游客游览区,主要为木质建筑材料构成,各方面条件达不到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要求。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少林寺在寺院中专门开辟了一块约600㎡的地方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功能齐全的图书馆,作为少林寺藏经阁古籍保护的专用场地,并积极创造好的条件以保护古籍。

(一)、古籍保护环境硬件改善:根据文化部2006年颁布实施的《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少林寺藏经阁专门独立设置了古籍特藏书库,自设一个房间;有独立的恒温、恒湿中心空调系统,以保证书库温度控制在16至22度,湿度控制在45%至60%范围内;购买添置了防火、防水、防盗自动报警和气体灭火装置、电视监控装置、空气净化装置、温湿度监测装置等。

(二)、制度、人才等软件改善:聘请国家图书馆及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等专业人员在少林寺藏经阁兼职,不间断的对少林寺藏经阁古籍的保护工作给予指导;同时继续选派一批优秀僧才前往国家图书馆和河南省图书馆进行培训,学习古籍整理、保护及修复的技术知识;制定了《少林寺藏经阁(图书馆)管理制度》、《少林寺藏经阁(图书馆)管理人员制度》、《少林寺藏经阁(图书馆)古籍部管理制度》,弥补了原有藏经阁制度缺失的不足,使得藏经阁各项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三)、加强古籍分类、整理、修复和目录编纂:少林寺除了经藏,还有少林药局遗存下来的禅医药方书和少林功夫拳谱、各类碑帖拓片等,根据《中华古籍总目编目规则》、《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法以及目前保存现状,初步对四类古籍进行了分类,并按照拟定初步的保护计划,聘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对一部分濒危、残损较重的古籍进行及时修复和整理;同时联合国家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编纂少林寺藏经阁古籍目录。这是汉传佛教第一家对所藏古籍进行较为完整编目的寺院。

三、加强古籍保护基础上的利用

佛教视大藏经为佛法僧三宝中“法宝”的代表,在历史上就主张抄写、印刷、念诵、流通。在少林寺藏经阁各种人员安排到位和规章制度健全的前提下,购买添置了冷光源零边距扫描仪、专业照相机等电子器材,通过“缩微技术”复制、抢救古籍,最大限度实现古籍数字化保护。同时本着佛教慈悲为怀的济世精神,开展各种服务,做好古籍保护基础上的利用工作。这在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中也得到了体现。

少林寺藏经阁努力解决其他图书馆古籍保管与利用方面的藏用矛盾,克服“重藏轻用”的思想,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通过数据化、电子化等方法,在寺内加强对僧众的宣传、示范,在外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出版机构开展研究、整理和出版工作。一方面强化古籍保护意识和责任,改善软硬件设施以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开展有限的利用和保护性利用,对自身特色资源进行整理。在这个基础上,对少林寺所藏佛医药类古籍和功夫拳谱类古籍进行影印,出版了《中国佛教医药全书》100卷并将出版《中国武术大典》100卷。这些方式大大增强了古籍利用的可能性。

佛教古籍的保护,不只是靠着一座寺院自身的力量所能承担的,也不是靠全体佛教信众能承担的,需要不断加强对宗教古籍保护的意识,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引起全社会重视,积极投入到佛教古籍保护的工作中。从少林寺藏经阁加强古籍保护的历程来看,强调人才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并且重视利用现代工具和器材,并特别注意借助社会上其他力量完成古籍保护的工作,不仅培养了寺院自身的人才,同时也加强了交流。

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古籍是这种文化的承载,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不仅仅是佛教界的损失,更是全民族文化的损失。在基督教、伊斯兰教迅速发展的今天,佛教古籍保护不仅是佛教发展历史的见证,更是与外来宗教文化展开对话的资本和文化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崔越] 标签:古籍 佛教 少林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