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法门:祖师禅的超越性(图片来源:资料图)
超越(transcendental)作为哲学范畴是一个引进的概念,在西方哲学中,对这一慨念从未有过一个约定俗成的界定。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在禅学研究中对它的喜好,人们常常使用这个概念来描述禅,佛家也有超越的提法,比如讲“超越三昧”。那是对超入三昧的又一种提法,指在对于禅定的修习中,一般人是渐进的,但是佛与菩萨不必依四禅八定的次序而渐进,可以直入最高阶段。这对理解祖师禅的超越论也很有启迪意义。禅家也曾有超越之说,那是“超佛越祖”,超越诸佛与诸祖师的权威,显露自己的心性,这也是祖师禅的超越论的一种含义。一般意义上讲,超越必须是和感性具体相对的,和有限相对的,且是逻辑上在先。祖师禅的超越,被称作为“内在的超越”,这是和所谓“外在的超越”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可以用“分离的超越”和“不分离的超越”来区分这两者,前者是指超越者脱离被超越的对象的,而后者则表现为超越者和被超者的内在关联。我们说无限是对有限的超越,外在的超越观则主张无限是脱离有限的超越,而内在的超越则强调无限不能脱离有限而独立存在。祖师禅的内在的超越,正有这种“不分离”的特征。除此之外,还有独自的特点,它不是以外在的理想境界为超越的目标,而是在自心之内所实现的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品质的自我提升。从方法论上来讲,它是以般若空观的不二法门为基础的对妄执的否定,对边见的否定。不过,祖师禅的否定方法又与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离四绝百之法表现得不尽相同,中观方法讲相非,祖师禅是讲相即。相非之法体现出的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相即之法可以说体现出的是现实主义,这也是祖师禅入世精神的反映。
超越自我
这里的自我,是现实社会中生活着的每一个众生,他们的内心充满烦恼,被无明妄执所缠而心不知,自家本有宝藏而不识,陷于生死轮回之中而不觉苦。所谓超越,就是要让众生认识到这种状况对解脱的障碍,而有自我否定的自觉和勇气,能自己实现对自心真性的觉悟,实现祖师禅的顿悟。至于佛地,成就菩提,入涅槃境。而所谓佛境界,所谓菩提,所谓涅槃,其实都是众生自性中本来具备的,都是自心的本质。所谓超越,乃是超越自心的现象而达至本性,因而称其为“内在的”。内在的超越,非离凡夫众生而成佛,乃是即凡夫而成佛,即众生而成佛;非离烦恼而得菩提智慧,乃是即无明而成智慧;非离生死而入涅槃,乃是不舍生死而入涅槃,这是祖师禅的超越论的一大特色。与顿悟论相应,这种超越也是顿超,瞬间完成的。这种超越的基本精神,是立足于现世解脱,在现实的人生中成就解脱,而不是彻底否定现世,否定人生,这也是祖师禅的宗教理性的体现。
超越作为众生的自我:即众生而成佛
佛教常把没有实现觉悟的人称为众生,中国的俗语中也有“芸芸众生”之说,这是个中印合璧的用语。“芸芸”,众多貌,形容众生充满尘世。在《坛经》中常常可以看到惠能使用这个概念,诸如“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本性般若之知,亦复如是”等等,但惠能更喜爱使用“世人”的提法:
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
世人离见,不起于念。
世人性本自净。
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元不有。
这“世人”,即是世俗之人,凡夫、迷人、愚人、少根之人,用带点政治色彩的话来说,是平民,社会上很普通、平凡而又没有“身份”的人。他们要么没有文化,或者是文化程度很低,没有可以炫耀,可资清傲的学问;要么没有财富,需要为维持基本的生存而劳碌;要么没有权势,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完全没有一点可以使自己产生自信的资本。而惠能却把同情和关怀投向他们,指出他们完全可以成为大智上根者,觉悟者,解脱者,完全可以实现超越。所谓佛,并不是远离众生,远离平常的人而另有什么纯粹的佛,佛只是众生,只是世俗之人,是觉悟了的众生,要说高贵的话,这些卑贱者最高贵。
惠能自己的觉悟就是一个成功的超越范例,一个自幼丧父的孤儿,一个靠打柴为生的人,一个不识字的人,一个身材瘦小的边民,刹那间就实现了超越,成为一个觉悟者,一个拯救众生的传道者,一个宗教领袖。这种经验,应该是很有感召力的。
惠能如此,人人也都能如此,实现超越的根据,就是众生自心的本有佛性,本有智慧。佛和众生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类不同的境界,不过是同一个人的迷悟两种不同表现。世人的超越,不是离开众生而成佛,不是要你追求外在的偶像,不是要你去彻底否定现实的生存状态,不是要你去离开习惯已久的世俗生活,也不是你外在的社会地位的改变,而是心灵的体悟,体悟到自己的本命元辰,体悟到诸佛众生建立在佛性基础上的平等,体悟到诸法的空幻之性。有了这种体悟,你就能感到俗世所谓的贫富贵贱,都是虚幻不实的,如烟如云,它们之间也无所谓有什么差别。富贵者,也没有什么值得令其心喜的,贫贱者,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心忧的。所谓欢喜,应是得法之喜,悟禅之喜;所谓忧,也应是忧于不能明心见性。人生不应追求虚幻不实之事,而有着更紧要的大事去做。大珠慧海教诲道:“莫求一世虚名快乐,不觉长劫受殃,努力努力。”(《大珠禅师语录》卷上)所谓否定,就是要否定你对虚幻之物的执着,所谓超越,就是要超越你内心的迷执。
由此可见,在超越之前和超越之后,人还是这个人,事还是这些事,编民依然还是编民,猎人依然还是猎人,行者依然是行者,社会身份依然未变,社会地位依旧未改,但心灵有了变化,由痴迷而转向了觉悟,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了,不受一物而缠,不被一欲而染。从此,你就是个精神自由的人,可以任运自在,任心逍遥,随所住处而得安乐。这也是顿悟后的境界,顿悟法门就是祖师禅实现超越的手段,顿悟和超越是合二为一的,“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从社会哲学的角度来看,惠能的这种思想也是高级的安民之道,与天台宗的三谛圆融,华严宗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论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从宗教的角度承认了现世的合理性,只不过天台、华严要依经而作严谨的论证。比如说华严的理事说,先要分析理法界和事法界的不同性质,理法界,指事法的本性,无尽的万法都以同一法性为根本,事法界指各各差别的万事万法。再论理和事的关系,为理事无碍法界,理事的圆融无碍,又以理遍于事、事遍于理、依理成事、事能显理、以理夺事、事能隐理、真理即事、事法即理、真理非事、事法非理等十门分析。由此而进入事事无碍的关系,为事事无碍法界,又以理如事、事如理、事含理事无碍、通局无碍、广狭无碍、遍容无碍、摄入无碍、交涉无碍、相在无碍、普融无碍十门分析之。所谓事事无碍,也就证明了现世中所存在的一切的合理性。祖师禅则不需要这样来证明,在祖师禅看来,这是不证自明的,因为本性如此。
对于即众生而成佛这一观点,更精确地讲,应是即众生心而成佛,而不是即众生之色身而成佛。这一点是要指明的,禅宗佛性论的基本观点是即心是佛,而不是即身成佛,即身成佛主要是密宗的看法。后面的几个相似的提法,即烦恼而菩提,乃是即烦恼之心而得菩提;不舍生死而入涅槃,乃是即生死之心而入涅槃,心是成佛的主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