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平等和信仰多元是达成文化共识的前提
在加强文化建设、繁荣文化的号召与引导下,宗教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再一次得到了理论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宗教研究就是在宗教文化研究的策略之下方才得以逐步展开的。当时的情况是,不加上“文化”二字,宗教研究会被误解为传播宗教、为宗教说好话。
30年过去了,伴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宗教文化的研究有了巨大进步。从文化的宗教研究策略到宗教为文化建设、繁荣作出贡献,宗教终于成为了今日中国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
因此,宗教界人士以及宗教学学者闻风而动,对宗教与文化建设繁荣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探讨,举办了不同形式的研讨会、座谈会,发表的各种观点林林总总、目不暇接。
在此语境之中,各大宗教基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无不强调本宗教对中国文化的重大作用。其大者,是期待本宗教能够为所有中国人信奉,希望本宗教能够挽救中国道德于一时,胜出于其他宗教。为此,宗教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信仰间出现了争论。这些争论中,有一个焦点,就是哪种宗教才能算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记得在一次教学与研讨的活动中,不同宗教的代表先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定义了本宗教应有的地位与功能。其中,一位道教界人士站起来说道:要说中国人的宗教,就只有道教才是中国人最本土、最正统的宗教。
就宗教学界而言,很多学者研究一教便喜爱一教,不少学者也和宗教界人士能够取得一致,认为他们研究而喜爱的这个宗教,如果被中国人都信仰了,目前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也许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由此看来,宗教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问题,的确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试着想想,如果每一个宗教都以为自己的宗教是最好的,那么,在一个最好的宗教之下,其他的宗教如何为文化建设、社会问题的解决发挥功能?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有一句话很是深刻,道出了宗教与文化建设关系的要害。这句话说的是:宗教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表面上,这句话好像是在强调中西文化的差异,但在宗教文化的社会本质层面,则提醒了我们,如果要把握宗教与文化建设的最深层关系,不得不关注和揭示宗教信仰的社会形式,以及信仰、文化实践的社会载体。
今年早些时候,联合国大会主席纳赛尔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世界不同信仰间和谐周”活动时说,世界上有数十亿人表明自己拥有信仰。在当今这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分割的世界,利用宗教的潜力来促进和平与稳定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纳赛尔同时指出,每一种信仰都有它独特的特征、传统和做法,所以,人们应当承认和彰显宗教传统间共同享有的价值。这些共同的原则,构成了在信仰的多样化基础上能够使人们团结起来的共同点。
人类文明与宗教信仰的历史告诉我们,尽管信仰是把全世界文化与社区连接在一起的精神纽带,但是,信仰在许多时候也是被用来作为强调分歧和加深隔阂的一种借口。为此,只有在相互尊重精神和道德价值的基础上找到共同的事业,才能在各国和民族间找到和谐。可以说,没有宗教间的平等,缺乏信仰间的多元共识,文化建设大业的价值共享就难以建成。宗教要为文化建设作贡献,首先就需要在不同信仰的基础上,建构一个平等、多元、共享的价值基石。这是宗教文化建设中的基本建设。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