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三教如何看贪欲 贪欲是痛苦的根源

2012年03月06日 09:38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徐文明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宣告了一个建立在贪欲基础上的消费主导型经济模式的破产,是什么让经济显得如此脆弱,是什么让社会生态愈发病态?想要生态文明绿色,首先要心理绿色。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徐文明指出佛教的生命伦理,可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站在生命伦理的立场上看,人的贪欲越多,道德越低,对社会、生态的危害越大。原文标题为《以生态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实,不关注众生的疾苦,不努力实现生命的和谐与幸福,就无从建设生态文明。

生命的本质在于其感受性,能感苦乐。生于苦海是众生最真实的生存状态,有受皆苦,无可乐者。释迦牟尼之所以出家学道,正是由于充分认识到了生命的痛苦,其中不仅包括人的痛苦,也包括其他众生的痛苦。

从关注人自身到六道众生,从关注人生疾苦到所有生命的命运,这是佛教道德伦理的根本特征,即从人类伦理提升到了生命伦理。人类伦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以维护人类的利益为目的。生命伦理则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观念为基础,将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循环流转的生命共同体;人类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要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其他生命。这种代表人类最高道德水平的生命伦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生命伦理体现了众生平等的精神,从而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物类各别,生命的多姿多彩,是生态美的重要体现。但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会感知苦乐,都有生有死,因此都会避苦求乐,贪生畏死,其本质是平等一致的,其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不应该区分什么高级生命与低级生命,更不应把人类视为所谓最高级的生命和其他生命的主宰或管理者。

基督教有一个说法,认为道是上帝赋予人“管理”其他生命的权利,这种说法在现代受到环保主义者的抨击,因为它使人类伤害其他生命的罪行合法化,破坏了生命的尊严和生态的平衡,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管理”最终意味着破坏!在一种主人与奴隶的关系中,没有真正的爱与和睦相处。

其实,谁也没有这个“管理”的权利,即使上帝也没有。但因为在基督教的观念里是有等级的,他们讲上帝中心,区分神与人的等级。这个等级是永远不能打破的,神永远不会堕落成人,人也永远不可能上升为神,人与神之间有绝对的距离和差异。由此衍生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不平等,在上位者总对在下位者具有支配、控制、剥削和掠夺的权力。人类的自私和傲慢,使他们总把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所谓高级动物,从而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为所欲为,作威作福,这是生态灾难发生的根本原因。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实现生命的平等与和谐相处,则是建立生命伦理和生态文明的核心和前提。只有平等对待所有生命,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才能有效地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建立公平、公正的生态秩序。

二、贪欲的批判与三教的态度

生态系统是多元统一的,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承认每个生命、每个物种的生存权利,才能保证生命的多样性和整个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在生命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富有特色的物种,每个物种都展现了生命的神妙与可贵,都是值得惊叹的奇迹,都为整个生态的发展做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维护生态系统的多元统一,必须要尊重每一个物种,慎用“害虫”这个人造名词。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从对其他物种和整个生态的破坏性而言,除了人类自身之外,没有一个物种称得上“害虫”。我们没有权利把任何一个物种贴上这个标签,然后名正言顺、大张旗鼓地消灭它;更不应该站在人类自身利益的立场上残酷对待其他物种。这样做事实上也不符合人类自身的利益。

另一方面,维护生命系统的多元统一,就必须减少生命本能中的贪欲,因为贪欲是痛苦的根源,也是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所谓贪欲,就是不合理的过分的欲望。道德水平的高低,关键体现在对贪欲的控制能力上,贪欲越少,道德越高;贪欲越多,道德越低。在控制与消除贪欲方面,佛教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宗教。

人的贪欲有很多,要之不外食、色两个方面。孔子曾说“食色,性也”,便有人误认为孔子是在肯定人类的本能,其实孔子的原意是说“食色,动物性也”,即这是动物的本能,而非人性的特色。孔子肯定的是颜回的“安贫乐道”,是子夏的“贤贤易色”。人性的本质不在于沉溺于本能,而在于对本能的战胜;只有战胜本能,才能成立人性。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动物只能听任本能的支配,而人则可以控制、克服本能。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制自己的本能,才能建立人的道德礼仪,由此才能体现人性的尊严,使人成为人。

佛教在自我克制方面比儒家有更大的优势。它不追求饮食的享乐,以进食为疗治饥疮,强调素食、不非时食,甚至强调日惟一餐、过午不食,这种做法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佛教都表现出了过人的节制和节俭,体现了佛教崇高的道德追求和坚韧的自我克制能力。

佛教在对色欲的控制方面更是十分严格。出家人完全禁绝男女关系,与动物的本能彻底决裂,体现了人性的尊严和道德魅力,这也是佛教最大的吸引力。在当代各大宗教中,佛教在这方面的戒律是最严格的,它最突出地体现了宗教教职人员的神圣性与超越性。因此佛教是最为典型的宗教,是将宗教的本质表现得最充分的宗教。

在基督教的传统里,按照马克斯·韦伯的分析,以禁欲主义为核心的新教伦理培育了资本主义精神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整个体系。但是,现在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反映出现代人们已经远离了,甚至是背弃了新教伦理的精神。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造成了财富的积累,它使劳动合法,刺激了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倡导节俭,将多余的财富变为资本,投入再生产,导致了生产的扩大。但是,在生产、技术、社会进步的同时,在人的尊严与自由提高的同时,它也导致人的放任,自我约束能力下降。各种各样的所谓解放,比如生产力解放、性解放,给自然和社会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资本主义在过分强调人的自由、解放的同时,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把人性本具的那种贪欲释放出来了,把邪恶释放出来了。在一个丧失了外在的道德礼仪和内在的自我克制的世界里,人的存在状态不是变得更好,而是变得更坏,几乎失去了人之为人的道德依据。中国宋代的儒者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是有道理的。人只有有了道德,才能活,这个道德比饮食还重要。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赵华] 标签:徐文明 三教 贪欲 痛苦 根源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