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参透生死大事——宗教的根本精义

2011年06月29日 09:36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吴春香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在佛教看来,死亡并非意味着人之生命彻底的终结,它不过是连接此生和彼生的桥梁,是这一期生命的结束,又是下一期生命的开始。众生“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由其业力的决定,而转生于六道。人的寿命长短,财富多寡,地位高低,死亡的过程痛苦与否全由其业因决定,这个业因可能今世所为,也可能前世所造,所有的痛苦乃至死亡都是报应所致。此生受苦受难是业因果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业债已还,善果广积,身后就是一个美好世界。另外,既然一切都是自己造的业,既然死亡已无法挽回,那就随他去吧!在台湾慈济医院就有宗教师给临终病人做心理辅导。有不少例子说明,经过宗教师辅导后的病人,接受了这些宗教观念以后,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认“命”了,认同“死亡是一个新生命的起点”的看法,“以迎接小婴儿诞生的心情去迎接死亡”,抱着对死后重生和幸福的希望去面对死亡,也就平静、坦然、安详地迎接死神的到来。

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最终美好的归宿。而宗教所探究的主题是终极关怀,这是万物的终极归宿,也是人生的最后归宿。这在基督教称“天国”,道教则称“修道成仙”,佛教对此称“涅槃”。涅槃,为佛教的最高境界。它译为圆寂,灭度,不生不灭。所谓圆,即圆满一切智慧,具备一切功德;寂即平息一切烦恼,灭即除尽生死种子,度即超越生死苦海。涅槃就是生死诸苦及其根源“烦恼”的最彻底的寂灭。佛教生死超越之智慧在于,它是以彻底的死亡本身来达到超越死亡。即所谓:“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亦不死,此灭为最乐。”因而,涅槃为解脱、永恒、美好、快乐的境界。这些对生命美满结局和完善长存的种种憧憬和向往,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梦寐以求但永远得不到的,然而,它在宗教世界可以实现。这对于受尽病魔摧残、苦痛折磨的临终病人,这种愿望和祈求似乎具体可见。在死亡面前,很多东西都显得不再重要了,基督也好,阿弥陀佛也好,观音菩萨也罢,所有的主都只是为了给将死者一个精神寄托。“西方极乐世界”也好,“天国”也好,“得道成仙”也好,涅槃也好,一切无非是为了给临终者一个身后幸福的希望。这样,在这种认知下,临终病人对死亡不仅不会恐惧和逃避,反而会以无比热切的心情拥抱死神,他们会坦然地告别现实世界和亲友,觉得他们是在奔向永离痛苦的“极乐世界”之路上。

中国佛教“净土三经”对中国民众影响深远,它的巨大吸引力就在于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称颂,表达了人们对身后幸福天堂的追求和向往。在佛国,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通往极乐幸福的途径相当便利,只需坚信佛国的存在,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在临终时被阿弥陀佛接引而去,永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即便是自己病重,也可以由亲友和法师助念往生。佛教念佛往生极乐和助念的说法,在临终关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临终病人平静安详的往生、庄严的善终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日本神学家池田大作说:“宗教信仰能够为很多面临对死亡的人提供很大的帮助,给予温暖的安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基督教关于死后进入地狱承受永远的苦难和升人天国享受永恒的幸福的教义,对立即走向死亡的人来说是有效的。”

三、宗教信仰有助于生命观的升华

神学家池田大作说:“佛教修行的最高目的,是使潜在于每个人生命中的大生命(佛性)——也是宇宙自身的生命——得到显示,从而开发出人的慈爱和智慧的光辉,涌现出威严坚定的力量。信仰者一旦回归于生与死的终极境界,也即永恒的大生命,就可能坦然平静地面对现象世界,死亡可以使生存变得充实,提高生的价值。”他认为,佛教主张通过为他人的幸福而做奉献的慈悲行为,并且通过这种造福他人、奉献爱心的行为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对于这样的信仰者来说,“死亡是自我完善的巨大契机,是生命升华的重要标志。”这些观念对于提升人们建立高尚的生命观,提高生命质量和价值,坦然地拥抱死神,很有意义。

在宗教看来,临终患者是弱势群体中的部分,对临终患者给予人道主义关怀,是最大的善举,是完全意义上的仁行,是宗教慈悲为怀与爱心奉献的表现。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勇于奉献。大乘佛教认为,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普度众生,是佛法的真义,世尊的本怀。而其根本精神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对于一切众生的痛苦,当作自己切身的痛苦,生起伟大的同情心而给予救助,人的一切行动,一切修行,一切存在的意义,一切人生的价值,都在于为拯救众生而献出自己整个的人生,整个的生命。

临终关怀是一种需要信念的关怀,是一项真正无条件的、平等意义上的爱的事业,是一道闪烁人性之光,超越国界、种族、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实践。因而,通过宗教文化教育,让宗教信仰促进临终关怀从业者慈悲为怀和爱心奉献,通过宗教伦理开示使临终关怀的意义和价值得到肯定和认同,使临终关怀工作人员获得自尊、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是临终关怀工作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王丽君] 标签:精义 生死 释迦牟尼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