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邓子美:人间佛教思潮有消沉的迹象吗?

2011年05月04日 09:06
来源:陇原佛学 作者:邓子美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导语:现代社会的多元特征表现为人们思想的活跃,社会思潮的多方面展开。如果从太虚1928年在上海俭德储蓄会讲“人生佛学的说明”算起,人间佛教思潮的展开已有八十年历程。当年的涓涓细流已汇成滔滔江河,成为海峡两岸佛教的主流思潮。时而,这一思潮波澜不惊,只是潜流涌动——本文只是列举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其实推动着潜流而未能提及的有名、无名英雄不知几许。如簇拥着太虚的有常惺等,簇拥着印顺的有演培、印海、续明等,时而,它翻滚着席卷而来,冲刷着两岸无数泡沫,也许在思想史上,仅为供养名位,为争权夺利而卷入这一大潮者都不过是泡沫,尽管也许曾经很大,一时也很耀眼。八十年在人类文明史上只是“一刹那”,可在就是在刹那间,人们的思绪、思想也从未止息,生起、高涨、衰落以至于消沉、再起。当下,全球现代思潮正遭受着其他思潮的质疑与冲击,那么引领着20世纪中华佛教的人间佛教思潮也有行将衰落、消沉的迹象吗?

回答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就是说在肯定中存在着否定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的弊端浮现,现代思潮有些不再时兴,尽管在大陆,人间佛教旗帜仍然高扬着,举办各项人间佛教社会事业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但站在这一旗帜下的坚定不移的太虚弟子以及第一、第二代追随者,都已圆寂或年迈体衰。而新一代真正理解、了悟前辈当年的胸襟抱负、悲心悯怀吗?无疑,有许多人继承着前辈思想与事业,但是是停留在象赵朴初所说的口头上,还是心底里的竭诚拥护,推进发展与践行?是表面上推进发展私下里釜底抽薪,还是思想上一时糊涂以至动摇?在台湾,尽管星云老了,佛光山事业必将沿续,其海外发展空间广大也毫无疑义。但佛光山正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从家庭社会学视角看,虽然仍统一在“师父”名义下,但近八年来台湾民生凋敝带来的经济压力,宗教及教派竞争激烈带来的心理压力,这一特殊的佛教大家庭“老人化”带来的照料压力,价值和生活方式多元化带来的代际冲突压力等正在日益增强,对此,佛光山领导层是否已有良好应对之策?至于束缚慈济的瓶颈,恐怕还是古旧的“圣贤道德”标准太高,令人有“高处不胜寒”之感。虽然依美国宗教社会学家斯达克之“区位”理论,宗教“委身程度”很高的慈济教团,属于“高张力群体”,自有其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这一道德门槛“悬”得太高,毕竟会降低慈济应有的吸引力与亲近度。圣严法师虽年迈体衰,法鼓山后劲却不衰,颇有积厚发迟,后来居上之势。但台湾意识形态纷争,族群对立,经济停滞造成的资源萎缩,正在扼制着法鼓山规模宏大的佛教大学的进一步建设。这一困境,台湾中小寺院早就面临,恐怕大山头也终究无法避免。

另一方面,人间佛教思潮在深人人心的同时,正遭受着复旧或固守宗法社会模式的传统主义与不满现代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双重夹击。在大陆,佛教传统主义思潮(与部分肯定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不同)是根深蒂固的,因为至少至明清,它已与中国宗法社会融为一体近千年,趋于僵化,并使社会上的人们误以为这一“看破红尘”,逃避社会的所谓佛教,就是唯一的佛教形态。虽然其社会基础即宗法社会已经或正在解体,但在人们头脑中千年来形成的固定模式是不易被一次或多次冲击打破的,何况在偏僻地区,市场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一模式依然有生存空间。在台湾以先后迁居来此的大陆移民为主,而且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中,佛教传统主义要弱些。但我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宗教需求是多样化的,因而这一模式在海峡两岸都会被保留下来。而在台湾同期,人间佛教则通过慈航、印顺、星云、东初等法师的承传,影响日渐扩大。我们承认,如当地社会生活没有改变,那明清佛教模式就会更多保留。但整体来讲,传统主义体现的只是历史的遗存,其偏爱者对人间佛教的非议与拒绝,也只是体现了历史的惰性。明清佛教模式的恢复只是填补了信仰领域中的空白。而只要社会在改变,有践行性的宗教必会随之发生变化。倘如有多个宗教并存的话,明清佛教模式很难在竞争中保持不变地生存。迄今为止,虽然佛教传统主义思潮相当坚韧,然因其比较消极,与社会发展趋势背离,所以很难取代人间佛教的引领地位。

后现代主义属于外来思潮,是对现代思潮的反思与解构。在西方学术界表现为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等等不一而足,但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体系与应用范式。在宗教界,新兴教派受其一定激发,原教旨主义则因对现代思潮不满与其有所共鸣。在我国台湾佛教界,也存在这些影响。在大陆,这一思潮对知识分子有一定影响,并由此转为对现代思潮的不满与批评,间接或隐约地也有从这两方面出发,表达了对人间佛教的不满。也许,后现代思潮对纠正现代思潮的偏颇有一定作用,但因其分散性与空想性,迄今为止也看不出会有特别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高度复杂,现代社会也愈来愈趋于多元化,宗教不可能不受其影响。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个人从依附于“家族”、家庭转变为独立、自由的个体,无须中介,直接构成了社会细胞。这样的原子般的个人,在强大的自然与社会力量面前,显得更加孤立无援,宗教需求将会加强与迫切。对此,各大宗教与民间信仰显然都不会无动于衷,尽管在佛教界内尚看不到能对人间佛教思潮构成强有力挑战,或替代它的潮流,在宗教界却并非如此。而且据抽样调查与估计,2006年国内宗教信众虽还有半数为佛教徒,但其他宗教徒数量增长更快。如果简单消极维持现状的话,佛教面临的局面将是严峻的。人间佛教思潮在世俗功利主义面前也有消沉的迹象。正如百年前,韦伯在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末尾,针对新教所说:“尽管还保留了宗教的形式,但宗教的精神正在如飞似的逝去”,最终为功利的世俗精神所取代。虽然这一预判基于一神教的“世俗”与“神圣”两元对立,本身就存在问题,所谓宗教的世俗化,也有证据证明实为伪问题。但我们赞同越是现代形态的宗教,就越应对功利主义侵蚀保持警觉。否则就会丧失宗教超越于社会的特性。在台湾,人间佛教理论在实践中正在深化发展,这一问题更需重视。然而在大陆,由于本来对人间佛教的认知就不清晰,其践行更刚起步,致使所谓“世俗化”问题混淆了视听。太虚主张,朴老推行的人间佛教思想有被淡化的倾向。

总之,如果认同人间佛教价值取向的寺院、教团,能继续对现状有深入的反思,对未来可能遭遇的挑战有高度的预瞻,积极的应对,那么在21世纪,人间佛教思潮就应当如同20世纪一样,还能继续引领佛教向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王丽君] 标签:佛教 思潮 消沉的迹象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