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飞仙阁:西南丝路佛国
蒲江飞仙阁石窟(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蒲江飞仙阁石窟造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蒲江飞仙阁石窟造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地名背后的佛教与道教
进入蒲江县霖雨乡境内,以往碧绿如带的二郎滩流水裹挟着赭红色的山洪滔滔而下。
来到标有“飞仙阁”的牌坊前,此地是成都通往朝阳湖的必经之地,更是西南丝绸之路成都通往雅安的古道。站在小桥上,可以看见石窟群分别位于右侧不高的飞仙阁和左侧公路的崖壁上,主要包括飞仙阁摩崖造像、龙拖湾摩崖造像。
飞仙阁是蒲江沿蒲江河和临溪河岸14处两汉至唐宋摩崖石刻造像群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武则天永昌六年(公元689年)造飞仙阁92龛777尊摩崖佛雕,不但是四川省至今仍保存有盛唐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地方之一,而且存有不少道教、西域文化的痕迹。1961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仙阁依山傍水而建,此阁自唐至明代先后称莫公堂、莫佛院、信相院、观音阁。清代称飞仙阁,亦名碧云峰。
当“飞仙”囊括一切而成为地名,其实暗示了无论佛教的影响多么深巨,本土宗教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就了老百姓“飞仙”的身后寄托。蒲江曾是“五斗米道”二十四治主簿山治所在地,飞仙阁的道教造像宣示了信众们为长生、常乐而祈求改变命运的追求和愿望。
四川最早的菩提像
飞仙阁的造像依一座小山而凿,二郎滩的流水将小山包夹为岛,如仙人“旱地拔葱”。造像则刻于山体两面的酸性红砂石上。红砂石极易风化,但由于一方面古人挖岩成窟顶形成了一个保护层,同时由于众多的黄桷树、山藤盘根错节,从造像上方蟠曲而下,不但形成了天然的窟顶,还抓牢了岩石,故而历经千年其风貌仍不改当初,很多神龛里还依稀可见原来的色彩。汶川大地震时,尽管蒲江一带震感强烈,但飞仙阁并无石块坠落,更见古人匠心。
四川的摩崖造像多为唐及两宋时期的造像,尤以两宋时期的造像最具特色。五代时期的造像相对较少,但飞仙阁五代后蜀就有17龛256尊造像,还有后蜀造像题记的4龛。雕刻精细,比例匀称,多用圆雕、高浮雕,从早期的肉髻到后期的细螺髻,衣饰具有印度式或犍陀罗式,两者均不同程度“汉化”了。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第60号龛,共有造像10尊,总高1.28米,宽1.85米。毗卢佛戴宝冠,身着偏衫,袒露右肩,右臂戴宝钏。左右为二弟子二菩萨,龛内外左右各有一位供养人。右边供养人为妇女,头绾双髻,身着小袖衫,长裙曳地,脚穿大头鞋。题刻为:“永昌六年(公元689年)五月,为天皇(唐高宗)天后(武则天)敬造瑞像一龛。”60号龛的瑞像是唐代专门派人到印度临摹回来的,该瑞像龛是四川省年代最早的菩提像,对于研究瑞像的流传有着重要的作用。
据说佛座背屏上浮雕“六挐具”奇禽怪兽,与之类似的造像还有广元千佛崖菩提瑞像窟。武则天崇佛道,重瑞应。沙门怀义、法朗等造《大云经疏》,言武则天是弥勒下生,于是造弥勒佛之风盛行。可以说,飞仙阁摩崖为历史留下了确凿的证据。
飞仙大佛的故事
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十三云:“南十五里,莫佛镇。相传汉文帝时有莫将军征西南夷,归而学佛于此。其佛台前,石羊虎尚在,居民往往于其处得金银。”
这个有关金银的传说,老百姓深信不疑。在整个飞仙阁摩崖造像中,位于公路旁的8号龛内,是一尊5米高的弥勒佛坐式全身像,低平磨光肉髻,右手抚膝,左手横放在趺坐于半圆形石台的腿上。造像庄严,比例匀称。这里是很多人许愿、还愿所在,自然成为本地香火最旺的地方。大佛造像在四川摩崖石窟中极为常见,造像为各自石窟的空间焦点,大佛代表一种空间逻辑,更代表一种必须仰视的威严。
67岁的村民叶秀全告诉我,旧时本村一带男人干得最多的职业是石匠和挑夫,其余多是茶农,据说有几个挑夫挑茶叶去雅安,在飞仙大佛前过夜。晚上下起了大雨,一个挑夫梦到了飞仙大佛托梦之言:“千担担,万担担,当不到我下肢窝下一罐罐。”什么意思?天一亮,这个挑夫爬上飞仙大佛,竟然用东西去戳大佛的腋下。他戳了一个洞,一只金鸭子钻出来,扑腾着展翅飞走了。
但大佛腋下空着一个洞也不是办法,一个人得了病,说是大佛托梦了:要他修好大佛,并打整干净周围的一切。他做到后,病自然好了。这样的传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据说“文革”中,造反派破坏了一些小佛像,但谁也没有去动飞天大佛。我觉得,村民称之为飞仙大佛,同样包含了对莫公飞仙的艳羡,只不过他们把这样的寄托也放到了释迦牟尼身上。
如今,一根碗口粗的树根在飞仙大佛的胸前蜿蜒,成为善男信女“挂红”的天然所在。佛像两侧以两根巨大的木柱撑住山崖,反而加深了径深,洞顶光线很暗,很难看清佛祖的目光投向何处……
惟妙惟肖的胡人造像
飞仙阁摩崖造像中,还有几尊胡人雕塑,体现出胡人在南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对研究古代中外文化和艺术交流来说十分重要。
在第9号龛的“西方三圣”造于武周时期。平顶正方形,窟高、宽、深皆为2.70米,共造像38尊。窟外两力士侧就有两尊胡人造像。一尊高1.25米,肩宽0.3米,其目深高鼻,络腮胡卷发,眼圆大而目光炯炯,穿西亚式短袍,右臂肩部衣服还有兽头装饰,右手好像还抓着一本书。另外一个胡人手托一长瓶作觐俸状,面带友善的微笑,赫然是典型的波斯人形象。
同样,9号龛的释迦牟尼宝座为金翅鸟、童子骑兽像,壁上高浮雕印度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也充分表现了古代中国与印度文化、艺术的融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