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佛教造像艺术的典范——云冈石窟

2011年04月20日 09:05
来源:《文史参考》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雕凿精美的佛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西风瘦马)

富丽堂皇的中部洞窟

时光流逝,文成帝的儿子献文帝于和平六年(465年)继位,尊文明皇后为皇太后。生性猜忍、聪明果决、善于权术的冯太后执政后,定计诛杀了专权跋扈的丞相乙浑。而献文帝非太后所生,听政后诛除太后内宠。权力之争,硝烟弥漫。皇兴五年(471年)献文帝迫于压力,让位于时年不满5岁的儿子拓跋宏。不甘寂寞的献文帝禅让帝位后仍过问大政,五年后,被皇太后冯氏毒死。这场宫闱之变后,冯氏开始了长达14年的临朝称制的政治生涯。她也是太和元年(477年)至十四年(490年)孝文帝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死时年仅49岁。她的历史功绩毫不逊色于后来的武则天和慈禧太后。云冈石窟的中部洞窟就开凿于孝文帝与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共同执政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

中部的十余个洞窟是云冈石窟开凿鼎盛时期的作品。外观与早期的昙曜五窟有较大区别。一窟一像的做法有所改变,出现了众多的、大规模的“二佛对坐”龛和两窟为一组的“双窟”,石窟形式体现出了当时二皇并立的政局。建筑出现了中国殿堂式的结构,服饰出现了中原“褒衣博带”式服装,装饰纹样出现了华丽多样的动植物纹样,这些都反映出那种多元的、开放的、善于变革的时代风潮。

第9窟到第13窟俗称五华洞,这些洞窟里的人物造型富于变化,装饰图案特色鲜明,因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其造像被称为太和风格。人们从这五个洞窟中可以看到外来文化怎样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装饰纹样里有中国的勾栏纹,也有波斯的忍冬纹;有中国的博山炉,也有印度的摩尼宝珠;有中国建筑斗栱造型,也有古希腊特色的廊柱式建筑。天人手中的乐器有从中亚传入的箜篌、琵琶、筚篥,也有中国传统的乐器排箫、古琴、古筝、埙等。被誉为音乐窟的第12窟有数十位手持各种乐器的天人共聚一堂,同奏一曲。

第5窟和第6窟是工程浩大、雕饰华丽的典型洞窟。第5窟主像是云冈石窟第一大佛,坐佛高17米,盘腿宽15米,四壁2300余尊造像无一雷同。第6窟最为华丽壮观,15米高的方形塔柱直接窟顶,塔的四面和周围四壁没有一块不曾雕刻的地方。下层还有保存完整的反映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30多幅佛传故事浮雕。整个石窟既烘托出佛国世界的神圣与庄严,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中部窟出来,就像在佛国世界畅游了一回,心灵受了一番洗礼,佛像那“蒙娜丽莎”般的神秘微笑、菩萨伺立于佛两侧俯首倾听的姿态、护法怒目直发震慑一切恶人的面孔、手持供养物的飘逸灵动的飞天、还有手拿各种乐器演奏佛乐的伎乐天人,这里一切大小有序,和谐共处,呈现出一幅美妙的场景!

武州唱晚

太皇太后冯氏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去世后,孝文帝亲政大权,他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迁都洛阳。当时平城地区土地贫瘠,社会动荡,起义不断,统治者急需汉化政策,但鲜卑贵族势力强大,竭力反对。而洛阳地处中原,土地肥沃,交通发达,占据其地可攻伐江南,统一全国。

孝文帝决心迁都。他以南伐为名率军南下,进军到洛阳时,正遇秋雨绵绵,道路泥泞,大军难以前行,再加上将士长途行军,疲惫不堪。鲜卑旧族不愿南行,并请求只要不南伐,什么条件都行。孝文帝便说出迁都之事,群臣只好答应。孝文帝又赶回平城说服了其他贵族,终于在太和十八年(494年)底迁都洛阳,顺利完成了他的迁都计划。

孝文帝迁都使得皇家大规模造窟工程在云冈结束,而小规模的开凿仍在继续。云冈石窟西部那布满山崖,密密麻麻的小窟便是孝文帝迁都后的产物。那些遗留的空当便成了民间贵族、邑社人士和不能适应气候而来往于大同、洛阳的“燕臣”们开窟造像的乐土。这些人或祈福生时远离苦海,或求愿死后腾升净土,或开一窟,或捐一龛,形成了林林总总、大大小小、参差不齐的云冈晚期石窟风貌。这一时期的造像没有了中期雍容华贵的风格,呈现出清秀俊逸的样子,人称“秀骨清像”。佛像面容消瘦、细颈、削肩,菩萨体态修长、秀丽典雅。不难理解,工匠们无意间把北魏后期社会动乱、经济萧条、生灵涂炭的社会信息刻在了佛像羸弱病态、忧郁倦怠的眉目之间。佛像再也没有挺拔健硕、气势雄伟的那种气质了。佛像没有了西域风格,中国化进程至此完成。

北魏之后的云冈一度萧条。唐贞观十五年有人重修局部佛像。辽代云冈的修建工程大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窟前分别建立了十座寺院,可惜辽末时毁于战火。金代向南改拨了窟前的河道,设立军堡,金末曾有全真教道士入主云冈,在东部窟留下“碧霞洞”、“山水有清音”、“云深处”等道家遗迹。元代云冈仍然荒芜。明代云冈修了上堡和下堡驻兵把守,山上和山下的一小块地方作了军事要地,我们今天看到的山上高高的土墙就是那时的堡墙。清代除了5、6窟阁楼建于那时,还有康熙帝曾亲幸于此,御笔题写了“庄严法相”匾额悬挂于寺,现已失传。清末民初,云冈再度荒芜,石窟寂寞于世。二十世纪初,日本学者伊东忠太、法国人沙畹先后考察了云冈,发表一些论文和图片,石窟才又被世人重视。1938年至1945年日本军队占领大同期间,日本学者对云冈进行了数次调查,战后出版了16卷32本的考古报告。

解放后,石窟这一人类文化遗产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这座艺术宝库再度吸引了世人的眼球,总理此行也揭开了石窟保护的序幕。如今,经过多年来的抢险加固、排除险情、修旧如旧的持续工作,石窟落石、坍塌的险情基本排除,环境大为改善。而岩石日益风化剥蚀严重的现象,催促着以防水防风化为主旨的保护工程尽快实施,以便让人类文明传承下去。

【头条】:日本佛教竖立新的祈愿牌 废墟上的黄昏祈愿

【觉悟】:林清玄——从人生底层出发 达到生命最高境界

【常识】:人死后真的有中阴身吗

【观点】:陈坚——“假僧尼”的出现本质上是社会问题

【一日禅】:世间的痛苦和快乐由自己操控

【慈善】:天津佛慈基金会在辽宁大学设立“慈心助学金”

【朝圣】:尕朵觉沃——遥远的传说 圣洁的神山

【禅茶一味】:茶的精神 将个人融入大众

【素食】:春季喝四种养肝粥最养生护肝

【图片】:弥勒佛——未来娑婆世界教主

【心灵物语】:刘伯承晚年为何拒看一切战争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佛教造像 造像艺术 云冈石窟 三大石窟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