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壁画(一)
2010年07月05日 09:07《佛教文化》2009年第1期 】 【打印共有评论0

后槽两梢间栱眼壁外侧绘诸菩萨众。后槽北梢间栱眼壁外侧画4排102尊菩萨像,南梢间栱眼壁外侧绘3排65尊菩萨像。上述菩萨像高33—35厘米,大都头戴花冠,身着长衫,肩饰帔帛,两侧垂以飘带。色泽、式样各不相同。菩萨身后都有背光,脚踩流云,飘然欲仙,由于其色彩泛铅,部分菩萨面部和肌肤已变成赭色或青色。不过,总体上看,这部分壁画红、青、绿、白、赭、黄兼备,色泽较前槽栱眼壁的鲜艳。究其原因,当是南北内槽和后槽白天光线较暗,紫外线照射微弱之故。

后槽明间、两次间栱眼壁外侧画佛像。每间栱眼壁分上下两列,置35尊佛像。这些佛像都有名数:一释迦牟尼,二金刚不坏佛,三宝光佛,四龙尊王佛,五精进军佛……其用途如不空所译《毗尼经•三十五佛名礼忏文》述的“犯五无间业者,宜于三十五佛前至心忏悔”。诸佛均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头饰螺髻,面相慈祥,身披袈裟,凝神端坐,颇具禅定功夫。画面所施色彩为莲座青绿,袈裟朱红,背光有黄、白、红、绿多种。其白色部分微有泛铅。由此可见,壁画的泛铅和色变除去壁质内渗入石灰外,其主要是阳光长期照射所致。

五台山佛光寺毗沙门天王(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外檐栱眼壁内槽原来都绘有壁画,内容为佛和诸菩萨众。明宣德五年(1430),在殿内周围塑造五百罗汉时,从檐墙上部至栱眼壁悬空塑成佛山胜景。因此,将颜料和泥巴涂抹在栱眼壁上,随后又在其上刷过朱红色,故使唐代绘制的壁画大都掩盖。日久天长,栱眼壁上的部分泥巴和朱红色颜料脱落,使外檐两山前间和后檐南尽间栱眼壁内侧各绘佛像35尊、外檐两山后3间栱眼壁内侧各画菩萨3列,每间分别为55尊或58尊不等。上述佛像均为全跏趺坐,头上都有螺发肉髻,所披袈裟分为红、黄、白、赭诸色,面相丰满,姿态端庄,神情凝注,肌肉圆润,古趣盎然。上述菩萨像都头戴花冠,身穿长裙,佩饰瓔珞,飘带多于腹前打结,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其色彩有红、白、青、黄、绿、赭等交错调配。细观画面,有富丽曲雅之韵,而少单调泛味之感。其线条流畅,肌肉圆润,衣饰柔软贴体,有显著的唐代风格。

明间佛座后侧的束腰处,有高35厘米,宽l00厘米,计0.35平方米的壁画一方。画面上绘天王、力士正在降魔镇妖。其北部南侧侍立一位头戴花冠,身着长衫,腰系软带,两手分别托着鲜花、香盂,呈惊恐状态的天女;天女北侧的毗沙门天王,披甲戴冑,横眉怒目,正在持剑降伏两个魔鬼。力士后面乌龙腾空,降伏一个跌倒在地的妖卒。整幅壁画,人物形象生动,天女服饰飘逸,天王、力士筋骨健壮,墨线劲利,设色素雅,形神皆备,独具吴道子的画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崔玉卿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