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林。又称“广济茅蓬”,寺规模宏大,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所建。主体建筑天王殿、毗卢殿、戒坛殿、藏经阁均为明代所建。雷音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后檐明间前置抱厦,单檐卷棚歇山顶。檐步设柱头科、角科和平身科,形式相同,均为五踩双昂重栱造,昂嘴批竹式。屋顶灰布筒板瓦覆盖,正脊为琉璃脊筒,中央置琉璃脊刹,两端设灰布蛟龙式正吻。戒坛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三架梁对前后单步梁,前出廊,单檐硬山顶,后檐明间出抱厦,单坡卷棚歇山顶。柱子布局规范,分四行布设,山面设东西向檐柱两列。檐步设柱头科、角科和平身科,形式相同,均为五踩双昂重栱,昂嘴批竹式。前坡灰布筒板瓦覆盖,后坡灰布板瓦覆盖,正脊、垂脊为琉璃脊筒,正脊中央置琉璃脊刹,两端设琉璃正吻。
五台山碧山寺雷音宝殿(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繁峙公主寺是北魏孝文帝为第四女诚信公主建造的,故名公主寺,明弘治十六年(1505)重修。大雄宝殿为重建时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檐下无斗栱。梁架结构为六架缘通檐用二柱,结构简洁,用材规整。前檐明间设六抹隔扇门,内设六边形棂花。殿内四壁绘佛传故事壁画,佛坛上塑三世佛及侍者像5尊,均为明代作品。
繁峙公主寺(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显通寺创建年代较早,为五台山佛刹的开山之祖。明太祖重修时赐额“大显通寺”,经明清两代不断重修,始成今日规模。中轴线上殿堂七重,自南到北分别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殿,无一类同。其中无量殿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的建筑,体现了明代砖石建筑技术的成就。上下两层,面宽明七暗三,进深三间,高20.3米,重檐歇山顶。明间雕高大的檐柱,柱础束腰覆盆式,柱头施额枋、平板枋,下悬垂莲柱。其上斗栱密布,每间设平身科三朵,为五踩单翘单昂形式。二层挑出勾栏平座,望板上雕刻各种花卉和吉祥图案,额枋、栱眼壁、正脊等部分施精美雕刻。殿外檐四周砖雕斗栱、花卉,内雕庞大的悬空藻井,形似华盖宝顶,殿正面每层设七个洞。上镶嵌砖雕匾额,造型独特。无量殿是存放藏经的殿宇,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其实际用途。二层中间为大券,四周是较低的小券,这种券洞组合与屋顶曲线相互呼应,券体的稳定依靠主券与副券的排列,主券洞高两层,底层周围设计成一周厚培,墙身上开一串横向券洞用作门窗,第二层围绕主券设一周廊券洞用作通道,在加强建筑物稳定的同时,又使建筑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满足了使用要求。
清初诸帝尊崇五台山及文殊菩萨,从顺治开始,朝廷重视利用黄教来加强蒙藏地区与朝廷的联系,借以融洽民族关系。清代大兴帝王朝台之风,康熙五次朝台,乾隆六次朝台,充分发挥了五台山维系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社会的“黄金纽带”作用。鼎盛时,佛寺曾增至122处,其中黄庙25处,青庙97处,汉、藏佛教比肩发展。重要遗存有显通寺大文殊殿、大雄宝殿,菩萨顶大雄宝殿、塔院寺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金阁寺天王殿、大雄宝殿等。
作者:张映莹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