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寺建筑艺术(三)
2010年06月21日 09:27《佛教文化》2009年第1期 】 【打印共有评论0

六、杰出的明代建筑

明清时期,由于佛教自身的演变和发展,佛教四大名山成为僧侣巡礼朝拜的圣地。佛教建筑有了较大的发展。明代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嵋、铁九华”的形象比喻,五台山佛教发展到了其鼎盛阶段。明代五台山寺庙总数回升到l04所。明万历年间(1573—1619),僧人镇澄和智光等创立了十方净土禅院,使五台山形成青庙和黄庙、十方庙和子孙庙并存的格局,乃至有“中国佛教缩影”的美誉。

目前五台山保存了大量的明代建筑,如殊像寺文殊殿、塔院寺大藏经楼、罗睺寺文殊殿、大雄宝殿、碧山寺雷音宝殿(毗卢殿)、戒坛殿以及繁峙公主寺大雄宝殿等,均为明代建筑的杰出范例。显通寺砖结构建筑无量殿、铜铸建筑铜殿、铜塔等,建筑材料特殊,建造技术精致,不仅是山西,同时也是中国明代建筑的优秀实例。

殊像寺大文殊殿为明弘治二年(1489)的建筑,是五台山台怀核心区最大的文殊殿。殿前设月台,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筒板瓦覆顶,三彩琉璃剪边。大殿设檐柱16根,金柱12根,明间双步梁上施童柱,与第二步架的金柱组成上檐檐柱,内外柱间施穿插枋,柱头施平板枋,上置斗栱以及单、双步挑尖梁。上檐柱头同样在斗栱上置七架梁,前后贯通。两山施顺梁,后尾与七架梁连接,使整个平面纵横相交,十字连接,各自形成矩形框架。上下檐相比。下檐较上檐多一步架,周箍一圈,使整个结构显得刚劲平稳。大殿生起不显,側角显著。檐下斗栱明间六朵,次间五朵,梢间两朵。上檐斗栱形式为五踩三昂重栱造,内槽采用七踩品字斗栱承托天花、藻井,使殿的重量由斗栱转向柱头,减轻了七架梁的荷载。下檐下中三间装隔扇门12扇,四壁无窗,使殿显得墩厚结实。大殿梁、檩、枋上绘“旋子彩画”。以青绿为主,间以朱红,枋心贴金,图案清晰。大殿梁架、柱网及斗栱的用材比例和榫铆做法等,在遵循宋《营造法式》技术做法的同时,又有所突破,较接近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为典型的明代建筑。

五台山殊像寺大文殊殿(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张映莹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