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英博物馆藏唐9世纪敦煌《引路菩萨》(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汉地自东晋以来,一些文化精英结社倡行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7—8世纪,即隋唐之际,净土宗作为佛教一个宗派,理论及崇拜仪式上更加系统化,使往生思想成为一种更加普遍的文化现象。按佛经所说,当人命终时,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会有菩萨下临接引死者西去佛国。所以唐宋之际,佛教图像上出现了极多的描写西方净土盛境的“西方三圣”,同时,另一种图像样式也在汉地产生,即由佛、菩萨接引死者往生的“接引图”,这时往往是三圣同时出现,据佛经说,观音是“手持金刚台”与阿弥陀佛及大势至迎接往生的众生。而进一步出现的图像,即是本文讨论的样式:以单尊菩萨样式出现的“接引菩萨”。这位负责接引亡魂的菩萨,从画面上的榜题看,在当时(自唐代以后)就称之为“引路菩萨”。而这个引路菩萨,从图像上看,通常在菩萨的发髻上出现有化佛无量光像,而这正是观音菩萨的标识,因此这个“引路菩萨”自然就是“西方三圣”中的观音了。
接引众生往生西方,除了教主无量光佛外,菩萨身份的还有大势至菩萨。但为什么供养像中只以观音的身形出现呢?笔者认为首先是由于观音菩萨的大悲心,使人们自然想到这个接引者应是观音。另外据《大正藏》第12册刘宋畺良耶舍所译的《佛说观无量寿经》,在讲说十六观之“观音观”时,描述了观音作为接引菩萨的身相特征:
(观音)臂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花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通过佛经,首先可以确定,“引路菩萨”是据“观经”以宝手“接引”众生而来的一个观音称号,而这个身份的观音,从宗教功能上看等于“莲花手”,即观音作为阿弥陀佛的助手,是在人间行佛事的神。所以比照前文,可以说“引路菩萨”属于救度“人道”的观音系统,可能是前弘期由印度传入西藏并盛行不衰的“世间尊观音”身形在汉地的变体。
初唐就在壁画、石刻造像中流行的持莲花菩萨像,虽然样式上与藏传佛教的“莲花手”基本相同,但从未有学者使用这个称号。这一来自印度而盛行于藏传佛教造像中观音的称号,虽然见于汉文译经,却只被用于西藏的佛教图像志讨论中。内地传统上只称其为“观音”或“菩萨”。在净土信仰流行以后,这一观音身形则演变为引导死者往生的“引路菩萨”,因此,在内地与藏传佛教“莲花手”称号对应的造像可能属于“引路菩萨”。
作者:李翎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