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宝
佛经中所说的七宝,有些很难断定究竟为何物。如“赤珠”,又称“赤真珠”,所见实物一般为红珊瑚珠。但宗教常常将其圣物神秘化、神奇化,如《大智度论》记“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佛地经论》说“赤虫所出,名赤真珠”;《智度论》说“如意珠生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譬如过千岁冰化为颇梨珠”,或说“如意珠”是出自龙王或摩竭鱼脑中,或为佛舍利所变成;《太平广记》记“玛瑙,鬼血所化也”,或认为“码碯”也并非我们今天所认识的“玛瑙”,而是一种翠绿玉或带有深绿色光辉的宝石,等等,实不知所云,故不易获取可靠信息,了解物质真相。佛塔一般还伴随着鳌龙蛇妖镇塔护宝的神秘传说。
佛经中提到的七宝计有几十种之多,除了上述常见的十数种外,其他“杂宝”尚有许多。如:菩提叶、菩提子、玫瑰(一种彩色宝石,多为红色)、明月珠(夜明珠)、美玉、翡翠、法螺、象牙、犀角、玳瑁、钻石、红玉髓、红宝石、蓝宝石、孔雀石、祖母绿、月光石和猫眼等。《集异门论》云:“财供养云何?答:以可意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具,于他有情,能惠能施,能随惠施;能弃能舍,能遍弃舍,是谓财供养。”也就是说,财供养之“财”不外人间生活杂物。北宋时代地宫、天宫发现的不见于经藏记载之杂宝有很多,如:铜盒、铜镜、铜钱、铁铸佛像、铁牌、舍利石函、玉幢、旃檀佛像、泥塑佛像、陶瓷碗盏、螺钿漆盒、香料、药材、丝绸、刻经、写经等。从材质上看,囊括了铜、铁、石、化石(动物骨骼、牙齿)、玉、泥、竹木、陶瓷、砂石、贝、丝、纸等等。而且很多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如筯、碗、盏、杯、盘、镯、钏等。几乎北宋民间使用的所有材质,在当时只要认为是宝物,都可以作为供养物瘗藏,故今天能在佛塔瘗藏中找到宋代生活实物。这一方面反映了北宋佛教信仰的广泛参与性和大众化,同时反映出佛教发展的世俗性与民间化趋势。杂宝直接充当舍利的事例在佛塔瘗藏物中屡见不鲜,似乎也不必特别说明所藏“舍利”是替代品,且《如意宝珠金轮咒王经》明确表示:“若无舍利, 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众宝等造作舍利。行者无力者,即至大海边拾清净砂石,即为舍利。亦用药草、竹木、根节造为舍利”。可见,七宝杂宝乃至砂石代替舍利瘗藏是没有异议的。
佛塔的瘗藏
佛塔“地宫”是因袭中国帝王寝陵深埋习俗而出现的特有建筑构造。具有一定空间意义的地宫出现在唐代,而天宫大约出现在五代,两者均在北宋趋于成熟。较有代表性的北宋佛塔地宫例如:
河北定州两座地宫遗址。1969年定州发掘静志寺和净众院两座舍利塔遗址地宫。静志寺地宫瘗藏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中有北魏兴安二年(453)石函、隋大业二年(606)石函和唐龙纪元年(889)的两具石棺,出土有金、银、铜、铁、玉、瓷、琉璃、水晶、玛瑙、木制器物460余件,这些瘗藏物前后跨越五百余年,是研究佛塔瘗藏极为难得的宝贵资料;净众院地宫瘗藏于至道元年(995),石函内有银塔、银棺、银瓶,在券门两侧各有一石塔,塔内有瓷瓶,瓶内装的是用杂物仿制的“舍利”,其它器物有的也装着这种“舍利”,成分大约不出七宝、杂宝之属,总重量超过一百公斤,地宫中还出土银、铜、瓷、琉璃、石刻等90件。(未完待续)
相关连接:
作者:汪海波 编辑:崔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