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饰与佛教艺术
2009年09月02日 09:32《世界宗教文化》 】 【打印共有评论0

绿度母

在中国佛教艺术缤纷的画廊里,诸菩萨、天女、供养人繁杂华丽的佩饰总是十分惹人注目,然而,当我们细心观察之后,便会发现,无论他们佩戴了多少的璎珞、多么复杂的头饰、臂钏,他们的耳朵大都清清爽爽的,似乎与身体上其它繁重的饰物不相称。耳饰在中国佛教造像中独受冷落的现象颇让人思索。

印度传统造型艺术,特点是衣物少而饰物多,尤其以巨大的耳环、重重的手镯、臂钏和颈间胸前的各式各样的璎珞为突出。佛教造像出现以后,其诸佛、菩萨等形象直接继承了原有民族艺术风格,特别是菩萨的造型就是源于印度的古代贵族,有华丽的头饰、大耳环、璎珞、手镯等。甚至佛也时常华饰而现,头戴宝冠、颈佩项链、耳饰重铛。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印度、西域风格,至唐宋基本完成了民族化的转变,然而无论是在早期摹仿多于创新的外来风格,还是后期经过改造而成的民族化风格,耳饰几乎从一开始就被中国艺术家视而不见、做而不现了。唐代,虽然大量吸收西域文化,“胡风”十分盛行,异族男女灿若繁花的饰物强烈地吸引着理性的中土人们,审美风尚也因之大大地改变,然而,唐初菩萨的耳朵只是十分节制地出现过少见的几例有饰物者。盛唐似乎多了一些,然而只限于壁画。立体的雕塑则没有,原因大约有二:一是限于材料可能立体的不好表现;二是观念问题,即美则可美,但要摧毁身体来美,接受起来还不太容易,所以中国的世俗“仕女画”,从唐代的“绮罗人物”直到明时的江南秀女。娇艳的美人虽然插花满头、衣饰锦绣,但耳朵始终是光洁的。为了尽量避免耳朵无物而与其它部位产生的不协调感,在佛教造像中一般处理耳朵的方法是在耳垂开一个长环的凹槽,或长环形的穿孔,但并不饰物这种方法印度早期传统雕塑也经常出现。到宋代,耳饰开始多起来,但说不上普遍,壁画、石雕、金属造像一般都有了耳饰,又因造像的材料不同,耳饰的简繁有所不同。而以四川大足造像的耳饰为最多最精彩,且其中的世俗女子也出现了耳饰(四川的佛教造像初唐时菩萨就普遍地有耳饰,甚至连佛也有,如广元皇泽寺10号大佛窟的佛像,这恐怕只能解释为天高地远,礼数不到,人们少约束而艺术更自由、更注重视觉的原因吧),但一般的泥塑还少见。明清时,以金属造像中的耳饰为普遍和精致,这其中的原因:一是大约与当时人们崇尚精致美的风气有关,另一个原因可能与满清女真族的传统习俗有关。

【头条】:星云大师谈达赖访台等问题:宗教外的政治操弄

【两岸】:星云大师:灾情把两岸系在一起

【禅茶一味】:千利休:茶巾干净便足够  

【素食】:吃好一日三餐 让你的眼睛更年轻

【觉悟】:菩提一叶——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不管别人怎么说

【一日禅】:让心归于纯净:你是否有每天列举忧虑和烦恼的习惯

【心灵物语】:与同行们一起赚钱

【众生】:童话作家周艺文 看破红尘要出家

【图片】:绝对布达拉宫 

【书店】:从容的人生——素全法师生命感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李翎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