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佛教造像的审美
2009年06月26日 13:17《佛学文摘》 】 【打印共有评论0

大足宝顶山大佛湾20号摩崖养鸡女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传播的方式是以佛、法、僧三位一体的形式出现的。佛,是指佛像;法,是指教义;僧,是指传播佛教法音的僧人。在这三者中,流通最广,传播最便利,百姓最易接受的要数佛像,因此佛教传播最初以“设像传道”为基本方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佛教寺院和石窟雕铸(塑)供设的佛像都为印度西域式的佛像,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因“形制古异,时众不甚恭重”。东晋人戴逵于是“潜坐帷中,密听众议,所闻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由于他以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广泛听取了来自僧俗各方面的意见,并加以思考,终于创造出中国自己的佛像,他所作的会稽灵宝寺无量寿佛及菩萨像也就成为佛像汉化的标志。从现存实物遗作看,大体上在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初期,中国佛像造像迎来了它的隆盛期,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具有浓郁的时代特点。

魏孝文帝以前的佛像造像面相丰盈,肢体肥壮,神态温和宁静,突出了佛的伟岸和庄严,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造像。魏孝文帝亲政后,大力推行汉文化,在此影响下,佛像风格渐由伟岸庄严转向俊逸清丽,即所谓的“秀骨清像”的风格。如开凿在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龙门石窟、早期佛像均为北魏晚期流行的瘦削形,佛像面相清癯,风神飘逸,早先衣纹紧窄偏袒右肩式袈裟亦为褒衣博带式所代替,衣裙层层垂悬,形成疏密间杂、通体流畅的衣饰线条,从而受到飘逸高迈的艺术效果,正是那个时代崇尚思辩的士大夫美的最高标准。

【头条】:中国政府将投巨资对西藏哲蚌寺进行维修

【两岸】:法鼓大学举办系列讲座 开发心的能量

【观点】:佛教:东方文化与文明的重要支柱  

【素食】:韩国,成为素食者的天堂

【觉悟】: 世界澄澈宁静 出家生活最幸福的事情

【一日禅】:心情的颜色会影响世界的颜色

【心灵物语】:水车启示:出世与入世

【众生】:不流俗的萨顶顶:音乐来自藏传佛教的灵感

【禅茶一味】:茶禅一味的寺院茶道  

【书店】:《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郑瑜华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