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佛教造像的审美
2009年06月26日 13:17《佛学文摘》 】 【打印共有评论0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024号右壁胁侍菩萨与弟子

隋唐时期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也充分显示出雄健奔放、饱满瑰丽的时代精神。如由武则天助脂粉钱二万贯开凿的龙门奉先寺石窟中,雍容华丽的菩萨,纠纠雄武的天王、力士无不体现了大唐帝国的盛世气象。艺术家们在佛教题材中探索现实人的形象,反映出宗教艺术世俗化的发展,魏晋时代飘逸自得,超凡脱俗的神情已被更仁爱慈祥、关怀世间的神情所取代。又如敦煌莫高窟唐代彩塑194窟的菩萨面相圆润、身材丰腴、宽妆高髻、眼睑微闭、薄衣轻纱,反映出当时丰肥为美的时尚。

佛像造像至五代两宋更走向人间化、世俗化,无论是大足山石刻,还是麦积山宋塑都创造了迥然有异于魏、唐的另一种美的典范。它比唐代更为写实逼真,更为具体可亲。大足北山的观音、文殊、普贤等造像,面容柔嫩,秀丽妩媚。大足第20号摩崖中的养鸡女更是民间妇女的生活写照了。

元、明、清时期,佛像艺术进一步贴近生活,由于悬塑的发展使群雕的构思及装饰意趣与民间戏曲、工艺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如明万历十年创建的长治观音堂,殿内塑像满布,或设坛上、或悬半空,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居中,宝盖花顶细密,周围十八罗汉环绕,两侧为二十四天,上部为十二圆觉菩萨,分别驾麒麟、狮、象等兽,再上悬有天宫楼阁、西方圣境,前面还有四大天王、金刚、帝释、供养人等,并附以龛阁,规模恢宏,金碧辉煌,绚丽多彩。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郑瑜华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