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抱腹岩中云峰寺 铜铃铁索梵呗话传奇

2013年06月07日 08:40
来源:光明网 作者:刘倩

云峰寺全景(图片来源:光明网)

从绵山山门盘旋而上,千回百转的山路两侧便是悬崖绝壁,壁立千仞,深不见底,行走其间,深深折服于绵山的奇、峻、险,转过急弯宏伟庄严的建筑堪堪撞入眼帘,顿有柳暗花明之感,最令人称奇的是绵山的建筑多依绝壁而临深谷,甚至以悬崖为基,公路为顶,如果说是大自然给了绵山险绝的地势,那么绵山的建筑则赋予了它奇峭的灵魂。

车行过半,又见一山,三峰并坐,宛若元宝,腹内中空,如岩壁抱腹,内有殿堂庙宇依山而建,九曲阶梯凌空而架,便是云峰寺之所在。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修建于绵山上最大的抱腹岩而得名,抱腹岩高60米,长180米,深50米,抱二百余间殿宇及一两百万游人于内而不满,容两千余年历史文化于其间而不露,自古以来雪不及屋顶,雨不沾人衣,堪称天下第一奇岩。

云峰寺内空王殿前(图片来源:光明网)

云峰寺内有三绝:包骨真身空王佛,飞檐走壁挂铃铛,攀岩险道铁索岭。

云峰寺乃至整个绵山供奉的是真身真佛的空王佛,空王田志超是汉人中第一个成佛的,圆寂后肉身不腐,坐化成佛,现空王殿内供奉的就是田志超的包骨真身,是佛转世后又成佛的空王佛。他的两侧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位菩萨,两旁是他的弟子摩斯、银空,殿前门廊是两位护法神——哼、哈二将。

相传,田志超为反抗官府及地痞的盘剥离家出走,几经辗转来到介休绵山出家,在寺内打坐念经,修行养性,造福一方百姓,受到善男信女的膜拜。唐贞观12年,李世民向绵山求雨,田志超命正在做饭的弟子摩斯将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洒去,于是长安一带普降甘露,干旱解除,万民欢腾。以后每逢大旱,晋陕一带百姓都要来绵山祈雨,无不应验。后来为感谢田志超“解民倒悬”之恩,李世民率众臣朝山拜佛,并下旨敕造空王殿。

抱腹岩内部远处岩壁上串串铜铃(图片来源:光明网)

绵山有“许愿挂灯,还愿挂铃”之说,“灯”等同于“等”,意味着许下愿望等待佛祖显灵,若心愿得偿,则悬挂铜铃意为“灵验”。仰望绝壁之上悬挂着串串铜铃,上下无着,只有一根绳子从山顶悠悠坠下,悬挂铃铛的手艺人就顺着绳子荡下,楔石系铃。有的铜铃表面锈迹斑斑,红绸也是颜色斑驳,不知已在岩壁上悬挂了多久,其实绵山这个飞空挂铃铛的习俗由来已久。

唐贞观15年,太宗李世民为感谢高僧“解民倒悬”之恩,亲率众臣朝山拜佛,为表虔诚,特命能工巧匠打造了一口铜铃,取“铃者,灵也”之意,并在农历三月十七日(志超成道日),在文武大臣扈从下赶往绵山抱腹岩下,请当地百姓帮忙将铜铃悬于岩的顶壁。从此,抱腹岩挂铃还愿的习俗世代相传,成为绵山一绝。

微雨中格外幽静的云峰寺(图片来源:光明网)

由抱腹岩而上是一个高二十余丈的山岭,由岭上“闫王橛”拖下两根铁索,每根长18丈,由300余个铁环连接而成,每个重14斤,两条共重四千余斤。人们背向万丈深渊,面向摩天山岭,手抓铁环,沿75度的斜坡攀援而上,可至绵山峰顶,其惊险程度丝毫不亚于华山千尺幢,“最是惊魂处,人已崖上悬”。据考证,铁索岭的铁索,始悬于唐代之前,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当年就是从岩沟登云梯上抱腹寺,再由铁索岭上到岩顶的。现在这两条铁索上密密麻麻系满了同心锁和红绸,见证了古往今来历史变迁,见惯了沧海桑田、时移物易的铁索岭继续承载着今人对未来的希冀。

暮春初夏,绵山多雨,外面小雨淅沥,岩腹雨不沾衣,空山新雨后,最是舒爽怡人,恰逢晚课时分,云游而来的住持大师喃喃念起佛号,并不见得多高亢的梵唱声伴着大师绕佛的脚步声穿透了寺院,直入人心,让人忍不住停下纷杂的脚步,闭目深吸一口山中清新的空气,静静冥想一番,真应了古诗“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坐听梵响处,花雨落无声”的意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