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译定、唐代李通玄圆寂纪念日

2013年05月07日 08:32
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一、《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译定纪念日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2013年5月7日,农历三月二十八,是《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译定纪念日。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菩萨造,略称《集论》。无著菩萨汇集《阿毗达磨经》中要义,成两部论,此为其中之一。阿毗达磨论书在小乘典籍中数见不鲜,但大乘典籍中仅有此论一部。玄奘法师所译《集论》分为七卷,内容分“本事分”与“决择分”,前者有三法、摄、相应、成就四品,后者有谛、法、得、论议四品。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唐高宗永徽三年三年正月十六日,玄奘法师于大慈恩寺翻经院开始翻译此论,至三月二十八日译成。

玄奘(600~664),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姓陈,俗名袆,偃师人。玄奘法师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西行,跋涉万里,于贞观七年至印度,在印游学多年,深受戒日王之敬重,戒日王曾为法师设大会,敕使诸国义解之徒于曲女城汇集,玄奘法师受请登床,专扬大乘论意,被尊为“大乘天”。法师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以所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献于朝,太宗使于弘福寺传译之。高宗永徽三年,于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显庆四年,高宗以玉华宫为寺,次年法师于该寺译《大般若经》。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录所译之经论,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同月五日示寂,寿六十五。玄奘法师一生事迹,详见《大唐西域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佛祖通载》诸书。

二、《新华严经论》著者李通玄圆寂纪念日

2013年5月7日,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新华严经论》著者李通玄圆寂纪念日。

李通玄(635~730),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唐代著名华严学者。李通玄青年时钻研易理,四十余岁专攻佛典,潜心《华严》。当时八十《华严》刚刚译成,开元七年,李通玄携新译《华严经》到太原高仙奴家,造论阐明经义,三年足不出户。据说他每天早晨只食枣十颗和柏叶饼一枚,因此世称枣柏大士。后携论稿移居神福山原下的土龛,继续撰述,经过五年方才完成,这就是《新华严经论》(共四十卷),其后撰有《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开元十八年(730,一说开元二十八年,740)三月二十八日圆寂,世寿九十有六。

李通玄著述比较多,除上述两种外,还有《会释》七卷、《略释》(即《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以上三种存世。此外还有《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以及《十门玄义排科释略》一卷、《眼目论》一卷等,另有诗赋若干,均已散佚。《新华严经论》在李通玄死后四五年,才由广超等人传写弘通;宣宗大中年中,福州开元寺比丘志宁又将论文会入经文之下,成一百二十卷,后经思研整理,称《华严经合论》,就流传得更为普遍。

李通玄在智俨、法藏一系以外别树一帜,于华严宗传统学说作出不少变更,他自己也说其分宗立教和先德所立有少分不同,但大体仍不出法界圆融之义旨。他在《新华严经论》卷首立十门解释《华严》一经义旨:一、明依教分宗,二、明依宗教别,三、明教义差别,四、明成佛同别,五、明见佛差别,六、明说教时分,七、明净土权实,八、明摄化境界,九、明因果延促,十、明会教始终。这十门都自出机杼,特别是其所立十宗、十教,和法藏一系的五教十宗之说迥不相同。李通玄《新华严经论》有不少独创见解,所以能于贤首、清凉等祖师著述外别树一帜,而其论中应用《易经》思想解释《华严》,也是引起学者注意并促使此论推广、流行的一个因素。

李通玄关于十玄六相的专著已经逸失不传,只在《新华严经论》卷八、二十三、二十四及《华严经决疑论》卷一下中有些简单陈述。六相圆融之义,本来源出六十《华严》初欢喜地十大愿中第四修行愿,所以他也在《决疑论》中就十地立说。他先说初地一地中,总摄十地及如来义,六相圆融,如天帝释宝网,自在无碍。次说地与地的关系有六相:如十地修行,其智用地地逐步殊胜,为别相。一一地中智用都不离根本智,为总相。心从事修行,一切境界自体无作,为同相。一一位次能净除业障,智用增明,为成相。一一地中修行,不见修,不见行,不见成,不见菩提,涅槃等事,为坏相。后说一切诸法,皆具足六相。

[责任编辑:印媛] 标签: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新华严经论 无著 李通玄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