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深度禅修》:禅那境界

2013年04月28日 09:38
来源:《深度禅修》 作者:德宝法师

 摘自:德宝法师 著 《深度禅修》 海南出版社 2013年4月

阅读提示德宝法师继续以幽默、清新、活泼的语调,详细讲述了修习禅那的步骤,禅修时会遇到的障碍,以及获得禅那的利益。在书中,德宝法师将帮助禅修者进入正念禅修的下一阶段──“超越”正念分明。

禅那境界

随着禅修的逐步深入,你会逐渐经历许多种越来越微妙的境界。你从当下起步修行,不断向前走,就会超越思维与感知的领域。

全部的人类语言、思维都与感知密不可分。我们十分依重视觉和听觉,以此作为主要的感知方式。因为受到感官的甚深束缚,我们对其他事情茫然无知,甚至我们的抽象观念也基于感知。当我们想要说自己理解某事时,通常会说“我看穿你的意思了”,或者说“我听清你的话了”。然而,对于超越视觉、听觉或任何感官之上的世界,“理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我们实在无法准确地谈论这些事情,因为我们通常的观点完全不适用于这些超越思维的东西。而这正是禅那所领略的境界,我们必须用语言将它描述出来,因为这是唯一的交流方式。然而,伴随着我们对禅那境界不断深入的描述,语言会变得越来越具有比喻性。但这仍然无法帮助我们如实地理解禅那,因为我们所拥有的,全部是感知王国的概念。因此,有一点必须谨记于心:我们绝对不能言说全部真理,只有体悟本身才能够揭示真理。

世间禅共有两类:第一类世间禅没有名字,仅仅被依次称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它们被统称为色界禅(material jhanas),能够修入色界禅的修行者被称为“禅悦为食者”。

第二类世间禅被称为无色界禅,因为这些禅那的禅修对象都是纯粹的概念,而不是任何的物质(色)。心灵专注于某个概念之上,直至直接体验到超越概念的禅境。能够修入无色界禅的修行者被称为“得解脱安乐者”。

这两类世间禅之后便是出世间禅,我们将在第十四章予以讨论。

色界禅

进入色界禅会体验到四种境界,这些境界高于我们通常的知觉和感官世界,但它们与感官仍然存在某种联系。我们可以用最普通的语言来描述其中的某些事件和现象,但我们必须记住:很多话都是比喻性的。你可以“看见”自身体验的某些特征,但这并非真的视觉感知。

有些人可以绕开色界禅,仅仅通过内观禅修就能获得解脱。

初禅

证入初禅之后,会发生某些奇妙的事情。你会完全抛弃通常的想法和觉知,心灵忽然会专注于出入息,并安住于此。呼吸虽然继续着,但此时已经不再是“事物”,而仅仅是微妙的念头,酷似记忆或残留的影像。世界隐退了,身体的疼痛消失了。但你此时并没有完全失去知觉,它们只是退居到了幕后。

你止住了纷乱的念头,留在心中的只有善待所有众生的微弱念头。

证入初禅之后,你会感到无比喜乐,心神高度专注。阵阵喜悦之感不断涌起,你也会感到深沉而持久的愉悦。这种喜感可能是身体的感受,可能全身的毫毛会根根竖起。它如同短暂的电光或波浪,再三向你涌来。乐感则较为和缓、平静而持久。

佛陀打了个很好的比方。有个人在沙漠中流浪,因为脱水而濒临彻底崩溃。喜就如他渴望的甘霖或惬意的冷水浴,而乐则如同随后在树荫下的憩息。

初禅的境界通常犹如电光,转瞬即逝,但你可以通过修持,使它持续得越来越久。最终,无论何时禅修,你都能体验到它,并能自主决定何时出禅。在初禅中,感受以喜为主。

证入初禅时,你就阻止住了障碍,并放弃了那些常见的有意识念头。但你还需要放弃其他东西。

二禅

证入二禅时,你甚至消除了出入息的微妙念头。善念的微细念头逐渐消失,此时你的心灵完全没有任何拘于文字或思维的念头。保留在你心中的,仅仅是念头和知觉的微细观照,酷似记忆或残留的影像。二禅以喜为主,同时有乐、正念和禅定。

三禅

很难想象有人会对喜生起厌离之心,但这种事的确会在三禅时发生。喜接近于兴奋,比起更微妙的乐受,它显得较粗糙。三禅之时,你的心灵会更微妙而稳定地转向乐受。

平等心在增长,甚至对最强烈的乐,你也会产生舍心。乐其实只是另外的物质实体,尽管它很精妙,但仍然会将你束缚在思维和感觉的纷繁世界中。此时,如果你不执著于乐,它就会自行消失。

三禅之时,更微妙的乐受不断增强,充盈于你全身的每个细胞之中。你会对佛法生起信心,正念和禅定也不断增强。外在世界也许会消失不见,但身体的感受仍然存在。此时,身体极为安静,出入息也极为微细,这种感受十分美妙。

四禅

四禅时心灵更加寂静,你远离了各种会扰乱深度禅定的心境,甚至包括喜受和乐受。这种远离会自然发生,并不需要任何努力。此时,平等心和禅定变得更加强大。

初禅之时,痛苦的感觉就会消失;而四禅之时,身体的乐受也会消失,毫无任何念头。你的知觉超越了苦受或乐受,而安住于禅定和平等心中,心灵也会逐渐变得更加寂静,身体和出入息也是如此。四禅时的感受,仿佛你已经完全入灭,再也不会醒来。此时,只有事先定好时间,你才能从四禅出定。

在四禅中,正念和禅定结合,形成了能够深入洞见存在本性的高度觉知。此时,你能完满而直接地觉察到世间万相的三个基本特征:苦、无我、无常。从初禅到三禅,你只能粗浅地理解这些特性,但当你安住于四禅的境界时,你就能深入地观察苦、无我、无常。

无色界禅

无色界禅有四种禅境,它们和通常的认知或感官世界几乎毫无关系。普通的言辞已经无法描述它们,因为它们是“无形象”(无色)的禅那。我们可以通过专注于某种物质形象或慈心的概念生起的感受,来证入色界禅。然而,要证入无色界禅的禅境,我们则需要超越所有色界的觉知。

为了证入色界禅,心灵需要不断摆脱各种事物。而要证入后续的无色界禅,你则需要以物代物,将注意力转向更微妙的觉察对象。无色界禅都具备心一境性和平等心,但随着禅境的深入,心一境性和平等心会变得越来越精细。此时,禅定越来越深入而稳定,没有人能够惊扰你,你会在预定时间出离禅定。

无色界禅并不以数字命名,每个禅境都有独立的名字,以描述心灵专注的觉知范围。我们在下文中对它们按数字命名,只是为了显示其次第。

五禅:空无边处

心中出现的任何念头都可以被认为存在于“某处”,就如置身于心灵空间之中。此时,你不再关注心中任何事物的特征,转而关注它所占据的空间。这种无限的空间是你的观修对象。

你专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视为某些交流媒介所传递的信号。此时,你不再专注于这个信号,转而关注传送它的承载波(carrier wave)。你将心灵视为空间、媒介、通道或交通工具,并把它作为你的觉知对象。

此时,平等心和心一境性已经完全成熟,你发现自己止灭了所有的色界感知,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扰。尽管如此,物质感觉的最微细迹象依然存在,但你完全意识不到它们。如果你将注意力转向它们,禅境就会因之消失。

六禅:识无边处

对无限空间的觉察需要无限的觉知,因而你将注意力转向无量的警觉(alertness)。此时空无边处的念头消失了,留下来的是无边的觉知,你安住于无边的识之中。

七禅:无所有处

对识无边处的无限觉知没有对象,空寂无物,因此,第七禅之时,你将意识转向这种虚空,并完全专注于空识。此时,你的觉识安住于此虚寂无物之境。

八禅:非想非非想处

对空的觉知仍然是觉知,最终,你的心灵会感到厌倦,力图彻底消除任何觉知,这当然是不可思议的。

此时,你的注意力不再专注于空识,而是转向空无所识的寂静。但如果你心中还存在着想要获得这种寂静或消除空识的最微细欲望,这种转化就不会发生。

证入此禅之时,已经不存在较粗的觉知,但对禅境自身仍然存在着极微细念。

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是获得解脱的绝对前提,无论是修习内观,还是修习禅定,我们最终都要修入出世间禅。它是两条修行之路的交汇点。

在出世间诸禅中,束缚着心灵的根深蒂固的习性枷锁逐渐被斩断了,不曾留下任何痕迹。这是禅修者为脱离轮回所做的最后工作。

这些禅境听起来不同寻常,十分吸引人,不是吗?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这些禅境呢?我们会在下一章解答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深度禅修》 德宝法师 佛教 禅修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