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忍得》:众生佛性本具 修德方显

2013年02月26日 09:06
来源:《忍得》 作者:印光法师

摘自:印光法师 著 《忍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年2月

阅读提示本书是印光大师一生的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整理,选录了印光大师全部文钞中浅显易懂、适应当代人修行生活的部分,涵盖了学佛和做人的方方面面,启迪大众心灵,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通过佛理指导人们的生活。全书谈生活,如何做一个善男子或善女人;教方法,阐释念佛方法及注意事项。

众生佛性本具,修德方显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即得现前。”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者,何也?以佛则背尘合觉,众生则背觉合尘。佛性虽同,而迷悟迥异。故致苦乐升沉,天渊悬殊也。若能详察三因佛性之义,则无疑不破,无人不欲修习矣。三因者,正因、了因、缘因也。一、正因佛性,即吾人即心本具之妙性,诸佛所证真常之法身。此则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迷背,诸佛究竟圆证。迷证虽异,性常平等。二、了因佛性,此即正因佛性所发生之正智。以或由知识,或由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义,而得了悟。知由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尘境界,当体本空,认为实有,以致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由惑造业,因业受苦。反令正因佛性,为起惑造业受苦之本。从兹了悟,遂欲反妄归真,冀复本性也。三、缘因佛性,缘即助缘。既得了悟,即须修习种种善法,以期消除惑业,增长福慧,必令所悟本具之理,究竟亲证而后已。姑且喻明:正因佛性,如矿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光,如谷中芽。虽复本具,若不了知,及加烹炼、钻研、磨砺、种植、雨泽等缘,则金火光芽将永无发生之日。是知虽有正因,若无缘了,不能得其受用。此所以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而即欲度脱。众生由不了悟不肯修习善法,以致长劫轮回生死莫之能出。如来于是广设方便随机启迪。冀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

众生者, 未悟之佛。佛者, 已悟之众生。其心性本体, 平等一如, 无二无别。其苦乐受用, 天地悬殊者, 由称性顺修, 背性逆修之所致也。其理甚深, 不易宣说。欲不费词, 姑以喻明。诸佛致极修德, 彻证性德。譬如大圆宝镜, 其体是铜。知有光明, 日事揩磨。施功不已, 尘尽光发。高台卓竖, 有形斯映。大而天地, 小而尘毛, 森罗万象, 炳然齐现。正当万象齐现之时, 而复空洞虚豁, 了无一物。诸佛之心, 亦复如是。断尽烦恼惑业, 圆彰智慧德相。尽来际以安住寂光, 常享法乐。度九界以出离生死, 同证涅槃。众生全迷性德, 毫无修德。譬如宝镜蒙尘, 不但毫无光明, 即铜体亦被锈遮, 而不复现。众生之心, 亦复如是。若知即此铜体不现之废镜, 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从兹不肯废弃, 日事揩磨。初则略露铜质, 次则渐发光明。倘能极力尽磨, 一旦尘垢净尽, 自然遇形斯映, 照天照地矣。然此光明, 镜本自具, 非从外来, 非从磨得。然不磨则亦无由而得也。众生背尘合觉, 返妄归真, 亦复如是。渐断烦惑, 渐增智慧。迨至功圆行满, 则断无可断, 证无可证。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神通智慧, 功德相好, 与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了无异致。然虽如是, 但复本有, 别无新得。若唯任性德, 不起修德, 则尽未来际, 常受生死轮回之苦, 永无复本还元之日矣。

真性在未证前,随恶缘则成烦恼,而仍不变。随善缘、净缘而成菩提,亦不变。譬如真金打做马桶夜壶,虽日盛粪,而金性仍然不变。打做佛像菩萨像,虽极其贵重,而金性仍然不变。世间人各具佛性,而常造恶业,如以金做马桶夜壶,太不知自重了。

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有显现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如来以是义故,普令众生缘念于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又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凡夫之心,与如来所证之不生不灭之心,了无有异,其异者乃凡夫迷染所致耳,非心体原有改变也。弥陀净土,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心之本体,与佛无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炼凡夫夹杂烦恼惑业之佛心。俾彼烦恼惑业,悉皆四散消落,唯留清净纯真之心,方可谓心即佛、佛即心。未到此地位说,不过示其体性而已,若论相(事相)与用(力用),则完全不是矣。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身心, 二俱同时运用,断未有心与身,彼此分张者。

莲池大师云:“着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通,难免落空之祸。以事有挟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 吾人学佛,必须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圆融,空有不二,始可圆成三昧,了脱生死。若自谓我即是佛,执理废事,差之远矣。当用力修持,一心念佛,从事而显理,显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实益。

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

欢迎关注《凤凰茶馆》。一期一会,本期内容探索中国茶禅之源。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忍得 无常 八苦 佛教 印光法师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