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体验》:坐禅的姿势
调息和调心
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心情与呼吸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并且,要想调心,必先从调息入手,不论管它叫什么名字,中国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中国的天台宗等,讲到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视呼吸与气的问题。因为人体生理的动静以及心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着依存关系。就原则的定义而言,“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钟十六到十八次的出入息。修行者的呼吸在渐渐地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于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产生赋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修行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有了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对于他们,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一)呼吸的方式
呼吸的方式,大致上可分成四类:
1.风──在激烈的运动之时,或者刚刚做完激烈的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等时,呼吸的速度及强度如刮风,均不宜打坐。
2.喘──在感到恐惧、紧张、病痛、虚弱、兴奋、疲倦之时,必定情绪低落,心神昏暗,也不宜打坐,要躺下或坐下休息而至平静舒畅之后,始可打坐。
3.气──是指普通人的平常呼吸,每分钟十六至十八次呼吸,而自己可以听到呼吸声。此为初心打坐者最低的要求,也是安全的呼吸的速度。
4.息──此又可分为四等:
鼻息:打坐时用鼻孔呼吸,是基本的方法,最初的速度也是每分钟十六至十八次。与气不同者,是听不到呼吸声,呼吸是平常的速度,所以吸气及呼气,主要是靠肺的自然的律动,不得以注意来控制它,否则速度快了,会头晕,慢了会胸闷。如发觉呼吸有困难,例如头晕或胸闷之时,当注意调息,宜以四秒钟左右作为一呼一吸的时间长度,最有效。
腹息:仍用鼻孔呼吸,但其呼吸的重心不在肺部,而在小腹部了,初学时不宜勉强用控制及压气的方法,把吸入的空气逼入丹田(小腹部)。通常学打坐的人,经过一段时日之后,呼吸气必然自动地通过横膈膜而到达丹田,那时,修行者的身心,会突然感到轻松舒软起来,呼吸也越来越慢,越来越长,越来越深,越来越充足,不仅感到肺部充足,丹田充足,乃至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充足。渐渐地呼吸的自然律动,不在肺部,而在小腹了。但那不是把小腹隆起,而是以小腹取代了肺部的功能。
胎息:胎儿在母胎内时,不用鼻孔呼吸,是以与母体相连的循环系统来呼吸。修行禅定的人,由于腹息的更进一步,便不用鼻孔呼吸,每一个毛孔,都可能成为呼吸器官。此时脉搏,若有若无,但其仍须仰赖体外的氧气来补给身体的所需。此时以大宇宙作母胎,自己的身体即是胎胞中的婴儿。
龟息:动物之中,有的乌龟,寿命极长,甚至将其埋入地下数百年,无饮食,无空气,也能继续活下去。打坐而至第四禅的程度,自然不需呼吸空气,甚至心脏也停止跳动,不同于已死的尸体之处,乃在于不腐臭烂坏,其生理组织仍是活着的人。
此便介于胎息与龟息之间,定力越深,则越近于龟息乃至全住于龟息的状态。此时,修行者的身体,已自行形成了一个个别的小宇宙,以其体内的气或能的运行,自给自足,不必再从体外吸取氧气来供给体能的消耗了。
当然,初学打坐的人,不可好高骛远,操之过急,应该先把鼻息练好,再能到达腹息,已不错了。
(二)调息的方法
调息的方法,在中国的道家,称为“吐纳”,纳天地日月之气以养生,吐身内的混浊之气以保命,乃是修炼丹道的方法。印度的瑜伽行者,特别重视各种呼吸法的锻炼,且以生命能之产生与超常能或绝对能(与神合一的自然大能)的引发,就是要用呼吸的方法作为重点的训练。佛教修行的起点,与外道无多差别,所不同的是,调息是入门方便,并不以调息为根本法门。调息的目的,在于调心,心既调伏之时,有没有呼吸的方法,便无关紧要了。
我所教的调息法有两类:
1.数息──在数息之前,先做深呼吸三次,深呼吸时,将两手置于小腹,先用鼻吸第一口气,引入小腹,使小腹隆起,再收小腹,继续吸气,使肺部隆起,肩微耸,尽量吸入,然后闭气十五秒钟,才慢慢地把气用口吐出,同时身子下弯至不能弯时为止。三次深呼吸后,把姿势坐稳,开始数息。数息也有数种不同的方法:
(1)顺数:又有两种,一是数出息,这是通常用的一种,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出息的数目上,每呼出一口气,数一个数目,数到第十,再从第一数起,反复连续地数下去,数到心无杂念之时,身心便有异常愉悦的感受出现了。二是数入息,方法与数出息相同,只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入息的数目上。由于通常人的呼气较慢,所以数出息,较易阻止杂念的入侵。
(2)倒数:当修行者,用顺数之时,渐渐变成机械化,心中把数数目变成了无意识的或下意识的行为之时,杂念便趁机活跃起来,所以不妨把数目倒过来,从十、九、八……而至一。
(3)隔数:倒数又成了机械化时,不妨顺着数单数或双数,单数数到第十九,双数数到第二十。也可以倒着由第二十起数双数或由第十九起数单数。
2.随息──当以数息的方法,修行到了杂念渐渐减少之后,便可把数目省掉,但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出与入上面,对于每一呼吸的出与入,都明明白白。此亦可分两种:
(1)随鼻息:注意力在鼻端,感受呼吸的出入,不用注意呼吸到达的部位及处所,但要你达到呼吸与心,相契相忘的程度就好。
(2)随息想:每吸一口气,便想:“一口吸尽千江水”,每呼一口气,便想:“一口吐出万里山”。将自己的身心,随着呼吸的出入,而与外在的山河世界,连接起来,打成一片。当然不是要你吸入的都是水,吐出的全是山,而是要你把内在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随着呼吸的出入而融和为一个全体。其实,这已是从调息的范围,跨进调心的领域中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