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普贤行愿品讲记》:该怎样拜佛

2013年03月04日 08:45
来源:《普贤行愿品讲记》 作者:济群法师

摘自:济群法师 著 《普贤行愿品讲记》 民族出版社 2001年3月

阅读提示这本《学佛者的信念》一书,是闽南佛学院济群法师受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净慧法师的邀请,於一九九六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法会期间,开设《普贤行愿品》讲座的录音整理。此次法会规模宏大,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有五、六百人之多,庄严而隆重,因缘非常的殊胜。

怎样拜佛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的佛我应该怎样去拜?这么多的佛陀我怎么拜得过来呢?“我以普贤行愿力故”,现在我们要用普贤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时候“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就是要相信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存在,假如你信心不足,那是不行的。在相信、理解、接受十方诸佛存在的同时,还要观想十方诸佛都在我的面前。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悉,是完全的意思。我们面对无穷无尽,无法用数目可以计算的诸佛面前,身体拜佛、口念佛、意念想著佛,完全用一片恭敬虔诚的心去礼拜。拜佛的时候,心里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当我们没有任何妄想的时候,我们的心才能清净。所以,要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常常修礼敬诸佛的大愿。为什么有的人拜佛能得到感应?有人却不能呢?这跟你的心清不清净、虔诚不虔诚有关系。因为佛不是有意在你心中要显示出来的,佛也不是有意的要你去拜他,佛才跑到你这里来。假如这个人拜佛,佛跑到这个人这里来;另一个人拜佛,佛又跑到他那里去。那么,如果同时有几千万个地方的人都在拜佛,佛肯定会忙得晕头转向的,肯定会累死的。

佛的示现,他不是有心的,他完全是无心的。佛是随他的愿力,就像天上的月亮,月亮一直挂在天上,可是人间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就有月亮。但有的地方虽然有水,为什么却见不到月亮呢?因为水只有在清的情况下,月亮才能显现出来;如果水是浑浊的,月亮还能显现吗?我们每一个人也像一潭水,一般的人总是处在妄想状态中,犹如一潭浊水,佛陀自然不能显现在我们心中。一个人通过修行,以清净的三业去拜佛,犹如一潭清水,那么,佛菩萨就能显现。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感应道交。

有这样一句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话是说,人间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就有月亮;天上什么时候没有乌云,什么时候就有太阳。同样的,什么地方有一片虔诚、清净的心,那么什么地方就有佛菩萨的显现。佛菩萨可以说是佛陀、观音菩萨;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心的佛性。如果我们离开了自己清净的心,也就离开了诸佛菩萨。如果我们随时都能把握自己,让我们的心,随时都处于一种清净的状态。那么,我们随时都与诸佛菩萨在一起了。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不能离开我们自己清净的心,到外面去寻找佛菩萨,如果是这样的话,脱离佛道就会越来越远。

“……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有微尘那么多的佛陀,在十方世界里。你说拜佛的人,我只有一个身子,这么一来比例失调,一个人拜这么多的佛,我拜不过来。怎么办呢?那么,我们要借助观想的力量,观想宇宙中有微尘数的佛陀,我呢!也不是一个我。我要显出微尘数的身。有多少个佛,就有多少个我。我有千百亿个化身,想像著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一个我。

打个比方:我们在拜佛的时候,我的面前有一个佛,佛的面前有一个我。如果前后左右上下都装有镜子的话,就会出现每一个镜子里都有一尊佛,同时每一个镜子里也都有一个我。我在拜每一尊佛;同时每一尊佛,都在接受我的礼拜。这时候,你就不是一个你,而你就有无数多的身。以无数多的身,去拜无数多的佛,那么这样去拜佛,能不能拜得过来啊?这样就能拜得过来了。我们用这种观想的方法和力量去拜佛的话,你的功德就能无量无边!这种功德就像虚空一样大。所以,虽然你现在是拜一拜佛。但比起别人拜几十生几十辈子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倍呢!

我们要以一种极大广阔的心境去拜佛,那么,这个你还是不是原来的你呢?自然是不一样了。我们要想成佛,就要把佛菩萨的境界,变成我们自己的境界,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佛陀、成为菩萨。我们拜佛也不是拜一天两天,初一拜了,十五再拜,而是“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虚空有没有尽的时候?虚空是没有尽的。所以我的礼敬也没有尽头。学佛的思想境界就是要有这么高,那你的学佛才有出息。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这段话里有三个比喻:一是众生界尽,二是众生业尽,三是众生烦恼尽。你们说:众生有没有尽的时候?众生界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的烦恼,都是没有穷尽的。那么,我此礼敬也无有穷尽。这是一种反衬的方式,显示我拜佛的这种愿望和行为。“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我们拜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时间的,相续不断的,心要时常想著,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你说这样会很辛苦,休息几天再拜吧,不是的,是没有疲厌的。上面讲的一些话都是第一个愿望:“礼敬诸佛”的内容。礼敬诸佛是指已经成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但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也可以把一切众生作为我们礼敬的物件。

常不轻菩萨

在《法华经》里有一品,有个菩萨叫常不轻,他看见人就礼拜,时间长了,有些人看见他觉得讨厌。有的人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怪呢?见到任何人都拜,是不是神经有毛病?甚至有些人不理解,还扔石头打他,用脚踢他、用口水吐他。但不管你怎样对他,他也不生气,见人照拜不误。有一天,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就走上前问他:“你一天到晚见人就礼拜,别人打你、骂你,你也不生气,这究竟是为什么?”他回答了一句话:“因为你们将来都会成佛的,所以,我不敢轻慢你们。”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道理:一是说明众生皆有佛性,常不轻菩萨这样做,实际上是以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去劝化普度众生,使他们早日觉悟,提醒大家要自尊、自爱。二是说明行菩萨道的人,对一切人都要恭敬、尊重。

我们讲礼敬诸佛,不仅仅是礼敬已经成佛的诸佛,同时也要礼敬未来将要成佛的一切众生。如果我们学佛的人,把普贤的礼敬法门,推广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去,我们能够尊重一切人,使人欢喜。那么你本身也就功德无量!

《凤凰茶馆》诚邀您的关注。第2期话题:“茶禅一味”探索中国禅茶之源。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济群法师 《普贤行愿品讲记》 佛教 书摘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