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圣严说禅》:六段公案一片禅

2013年02月07日 09:23
来源:《圣严说禅》 作者:圣严法师

摘自:圣严法师著《圣严说禅》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阅读提示本书没有教授禅修的方法,而是用一百则禅语的解说,让读者体验禅修者的心境,遇到困顿逆境时,可以当做精神食粮;遇到烦恼痛苦时,可以当做清凉散;遇到无奈时,可以当做避风港;遇到消沉落魄时,可以当做良师益友鼓励;遇到得恴忘形时,可以当做缓和冲撞的手刹车。

 

自家宝藏

问:“自家宝藏”的意思是不是说,修行人想追求的那个最宝贵的东西就在自己心里,何劳向外追求?

师:“自家宝藏”是马祖禅师和其弟子慧海禅师之间的对话。慧海去见马祖时,马祖问他:“你来这里做什么?”慧海说他要参方学道,希望求得佛法的宝藏。马祖说:“你没有顾好自己家里的宝藏,甚至没有发现自己有宝藏,只是东奔西跑向外乱找。其实到那儿找都没有你自己那个宝藏来得宝贵,真正的宝藏在你自己家里。”

一般人认为求道或求法是向高僧请益、向西天取经,在中国历史上也的确有好多高僧从中国到印度求法。此外,在观念上有所谓“传法”,似乎是说一代一代有东西可传,好比父母有家产要遗留给子孙。也有人认为皈依三宝、接受佛法、受戒等也有东西可以传。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观念。从禅的角度看,“法”不是口口相传的,不是以手传手的,不是师徒授受的,不是用任何语言文字或物质的象征作为传法的内容的。真正的、最高的佛法是不可思不可议,亦即不能用语言文字来思考推敲。既然如此,心外不可能还有任何东西。老师和弟子如果都是过来人的话,只需一个会心的表示,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传授。所谓“心心相印”,也就是老师的智慧与弟子的智慧彼此相通,可以用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表情,任何一个动作来传递消息,继而证明弟子真正发现了自己的宝藏。

这个宝藏就是“明心见性”,从烦恼的心变成智慧的心,这叫“明心”;“见性”是见到不动的、不变的佛性。既然不动不变,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加以衡量,那是可以意会而不能言宣的。一旦开悟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宝藏。一般人在平常生活中如果一味地向外追求资源或帮助,就无法真正满足自己,真正解决问题。唯有回过头来反求诸己,即所谓“自助而人助,人助而天助”,先肯定自己,别人才会肯定你,对你有信心。否则若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一定不会被别人肯定。不过,所谓自我肯定不是自大、虚矫,而是如实踏实。

本来无一物

问:六祖惠能大师有一个偈子,“本来无一物”是其中的一句,时常被人引用,请师父为我们说明它的精义。

师:凡是读过《六祖坛经》或听过禅宗故事的人,对这句话都耳熟能详。神秀禅师曾写了一个偈子给五祖弘忍大师看,内容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的师弟惠能看到之后,觉得作者心中还有很多罣碍,尚未大彻大悟,所以也念出四句话,请别人帮他写在墙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境界是那么的洒脱,那么的自在!很多人希望开悟,开悟在梵文叫“觉”,也就是“菩提”的意思。也有人认为为了明心见性,必须时时将心擦拭干净,像镜子一样,能将之保持干净就是开悟,是智慧的表现。因此,对没有开悟的人而言,“智慧”这个东西是有的,必须追求,并且可以执着。但六祖认为没有开悟、智慧这些东西,一执着有智慧,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说“本来无一物”。既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既没有烦恼,也没有智慧。愚痴的烦恼和菩提的智慧是相对的,生死的痛苦和觉悟的涅槃是相对的。心中有执着就没有真正开悟。不要认为有像镜子一般的自性,当心中什么都摆下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悟。这就是《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这才能心无罣碍,无罣碍就是心中无一物,才是真正的悟境现前。

平常人虽然没有像六祖惠能大师那样的心胸,可是少一点牵挂总是好的。自己所拥有的,不论是权势、名利、眷属等等,虽有而不要患得患失;这样就能活得愉快一些、自在一些。该有的不需拒绝,不该有的不需非得到不可;如此心中坦荡荡,白天不紧张,晚上睡得熟,不是很好吗?

开审美之门,亲近观音;塞思惟之路,体验自在。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圣严法师 《圣严说禅》 佛教 公案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