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研究:舍利的考古发现

2011年06月28日 09:48
来源:《佛塔地宫探索》 作者:汪海波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我国历史上曾经先后有较大的四次毁佛、灭佛的事件,分别是韩愈谏迎佛骨之前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韩愈谏迎佛骨之后的唐武帝和后周世宗,佛家称“三武一宗法难”。中国的佛舍利在当时也大部分遭到毁坏。为了避免佛指骨真身舍利免遭毁灭,法门寺僧人另外仿制了三枚佛骨。

1987年,法门寺从倾倒的佛塔底下,发现塔基地宫,并找到四枚佛指骨舍利。这四枚佛指舍利,除第三个发现的灵骨微黄,质地似骨以外,其余三枚质地均似白玉,也就是仿佛祖真身灵骨而造的“隐骨”。赵朴初认定为“影骨”:影骨即灵骨之影应、应现,以证示灵骨之不灭,影骨与灵骨是不一不异的关系;影骨也被视为圣骨,供养规格与佛的真身舍利相同,“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据称,真身舍利为释迦牟尼佛的一节中指骨。这枚舍利在唐文献中有“佛骨”、“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不同称谓。

佛指舍利的形制,唐释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其舍利,开头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空方正,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载:“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发现的实物形状与唐释道宣《感通录》和《志文碑》所记吻合。

佛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出土时已锈迹斑斑,呈深褐色。铁函之外,还曾包裹着一层丝绸织物,因年代久远而朽坏殆尽,仅可从残片中识别出它原来的材质和纹样。第二重宝函紧套在第一重宝函之内的是一个精美的银质鎏金函,函身雕凿有四十五尊佛造像。第三重宝函是一银包角雕花檀香木函。第四重宝函是一副水晶椁,椁顶嵌有黄、蓝宝石各一颗,在椁盖上雕着观音菩萨坐像。第五重宝函是一个壸门座玉棺,棺盖雕刻普贤菩萨像,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玉棺之内供养的舍利是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为左手中指,指节颜色微黄,有裂纹和斑点。据发掘者称,刚刚出土时,玉棺内有液体,灵骨因在液体中浸泡千年而骨质松软,且有白色小霉点附在灵骨之上。据说这枚佛中指骨舍利是目前唯一发现的佛指舍利,是佛家信仰的圣物之一,赵朴初曾赋长歌赞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崔越] 标签:汪海波 舍利 考古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