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对于寻常百姓无疑是个不解之谜。也许出于世俗的好奇,近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各种质疑和猜测,试图通过现代科学手段,从“唯物论”和“实验科学”的角度分析解读舍利成因。目前有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
(一)结石说。这种说法认为,僧人常吃素食,植物纤维多,钙质物沉淀为核,又长期修行,体内发生了一些化学变化,所以火化以后,留下一些钙化物,容易形成人体内 “结石体”,如胆结石、肾结石和膀胱结石等。这些物质见火不化,且多呈颗粒状——这种认识的依据是现代病理学和解剖学,结石成份有石灰石、碳酸石、碳、铁、铜及少量的蛋白质,还有人体自然分泌的粘液、胶状物;形状则有蛋圆形、球形、多角形、桑椹形、洋梨形等;形体小者如细砂,大者同鸡卵;色泽有白、黄、褐、绿、黑等;质地或外硬内软、或硬如石子,有不透明的、也有半透明的;其成因有属于体质、有属于遗传的,但大多数是缺少运动的、胆汁郁积或食无定时,酿成结石。数量从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到上千个不等。根据结石的解剖记录,十个人就有一个人体内有结石。此说有一定代表性,但佛教不是科学实验的结果,是信仰的哲学,则此说不为佛教所接受。
(二)玉箸说。持此说者认为:“舍利”系精液之凝固,修炼佛法的人通过修行“玉箸”停留在脑间。按精液在体内,初以脑为发源地,由脑通过背脊而至肾囊。如果始终没有排泻则最后仍归纳至脑海,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凡讲究修练的僧道,他们主要目标就是防止精液外泻以集结“舍利”,故舍利未结成前仍是一种液体。此说类道之养生气功说,然佛道本非一家,况释迦也曾婚姻。此说无法得到证明,也不被佛家认可。
(三)外物说。舍利形成有外在来源:一是源于燃烧材料中,在火化过程中所用燃料夹杂的砂石、玛瑙、玉石一类的东西和松脂与香灰的混合物;二是佛珠等随身物品中夹带的七宝;三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如僧人去世后,其他僧人塞到其口中或者手里的一些东西。甚至有些是专门为了取得“舍利”而特意加入的外物。此说只是世俗妄自猜度,最为佛家所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