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宗教体验(1)
2009年08月18日 10:15《大手印实修心髓》 】 【打印共有评论0

写此书时,一些人善意地提醒我千万不要写宗教“神异”,换句话说,他们要我在写宗教时,千万别写“宗教体验”。在国外学者眼中,写宗教而不写宗教体验,是很滑稽的事。许多宗教哲学大师的眼中,宗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宗教体验,这是真正的宗教精髓所在。在美国宗教学者休斯顿?史密斯的《人的宗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修行人想爬上山顶,抓住真理,魔鬼撒旦想了解他会搞啥新花样,就派弟子去打探。这天,小鬼惊惶失措地跑了来,对撒旦说:“天哪!不好了,他抓住了真理。”撒旦打个哈欠,笑道:“你怕啥?他抓住了真理。我会引诱他将真理制度化。”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许多时候,当宗教被制度化教条化时,就可能远离了宗教的真谛。但事实恰恰是:我国的学术界都愿意接受和研究教条化的东西,而拒绝和讳谈宗教体验。这是很遗憾的事。因为这种局限,我国的宗教研究,一直还停留在表层和浅层。当代西方,已出现了许多划时代的宗教哲学名著,其中多有谈宗教体验的,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之种种》等。我写的这本书虽然删去了大量的宗教体验,但我还是尽量地保留了一些,请读者别骂我“神神道道”,因为,无论对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还是宗教心理学,宗教体验都是非常有用的材料。没有宗教体验,就没有宗教。宗教和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宗教的实证性,也即体验性。

当然,也有将宗教和哲学混为一体者,傅乐安先生在《托马斯?阿奎那传》中说:“在基督教世界的学术领域里,神学为学问之最,神学支配着包括哲学在内的一切学问,哲学融合于神学,哲学与神学常常混为一体。基督教的学者因而常常把神学与哲学合并为一个学科,简称为‘神哲学’,借以显示其与众不同的特性。”

笔者则认为:宗教派别根本不能等同于哲学流派。宗教表现为信仰的非理性特点,哲学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宗教是具有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实体,哲学则仅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哲学虽也有理论和观念,也有比如哲学研究会和研究院之类的组织,而如黑格尔哲学中虽也有近似于上帝的“绝对精神”之说,但它却不是宗教,因为它没有宗教行为和宗教体验。

宗教有四个要素:除了教理教义之外,还有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和宗教组织。任何将其中某一元素加以删除或视而不见,都是对宗教的伤害。在宗教研究上,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接近世界水平,千万不要用一些“左”的教条束缚了我们的思想。要知道,宗教是更高意义上的文化。正如《宗教学原理》所说:“宗教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滋润的,是人的灵魂。

我明白,那些朋友善意地叫我别写宗教体验,是因为他们怕一些读者会将宗教体验视为迷信行为,其实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关于宗教和迷信的区别,在戴康生和彭耀的《社会主义和中国宗教》一书中有着科学化规范化的论述:

“从意识形态上看,宗教与迷信都是唯心主义、有神论,相信与崇拜超自然的、超人间的神秘力量,这是两者共同的方面。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则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宗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般都有较长的历史。通过其自身的发展,成为高级的、精致的、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完整的、系统的教义、神学、经典、宗教道德、宗教哲学及规范化的礼仪、制度。一般的封建迷信则是承袭了原始宗教或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的巫术中的一些粗俗的、低级的内容;(2)宗教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它既有摆脱人间痛苦的现实要求,又向往超现实的来世幸福。宗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渴望及对无限、永恒、绝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它力图通过修身、养性、行善、博爱等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自我的完善;又企望通过对超自然力量的崇信获得现实中不能获得的渴求。封建迷信构不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是在各种神怪、精灵、鬼妖的名义下,通过欺骗与不法行为,回答某些人提出的疑难问题或解决一时的痛苦,迷信职业者主要目的是骗取钱财,不惜采用愚弄、摧残、恐吓等手段,直接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破坏社会安定,属违法活动,被政府明文取缔或禁止,对造成危害或屡教不改者则要依法处置;(3)在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上,宗教有严密的组织和团体,按一定的仪轨,在特定的场所活动。封建迷信活动一般是无组织、分散的、无规范的,并无固定场所进行。个别地方的封建迷信活动形成小型的、秘密的组织,具有会道门性质,是完全非法的。(4)宗教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脚步而发展的一种文化载体,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可以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宗教是文化现象,这同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迷信是封建糟粕,属该抛弃的东西,不具备任何优秀文化的品格和特质,对今天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起到有害的作用。”

同理,宗教体验和迷信行为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的体验既符合宗教教义和观念,是宗教行为的产物,又反作用于宗教行为,最终将那体验反映在宗教行为上。它既有修炼者的个性特征,又有宗教教派的共性特征。而后者,仅仅是迷信思维或臆想等的产物。简言之,前者是宗教修炼证量的标志,后者则是愚痴和迷信的产物。

虽然写宗教离不开宗教体验,但我还是部分地接受了那善意的建议。这就是说,本书删去了大量的宗教体验,但我还是酌情写了一点事实。佛门中诸多大德的传记中,均有许多属于宗教现象的所谓“神异”。对这些神异,佛门中人并不为异。因为大凡有虔诚信仰者,自己便屡遇神异,却又视神异为平常。大惊小怪者,多鼠目寸光,识寡见薄,其见识如筷子,只能戳破大海水面,难窥海内之诸多景象,更不可能如潜水员一样,游行深海,采得明珠。故对生活,智者和愚者,各有其体验和表述。

看文学作品亦然,深者探其深,浅者窥其浅,其见解,不会高过心去。我的长篇小说《猎原》出版后,各随其因缘而解读:诸多专家誉之,称其可以传世,且多次登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专家推荐排行榜”,并曾位居第一。但在甘肃却毁者不少,有人甚至说它是失败之作。一日,有人问我对此现象有何看法?我答:随缘。对真诚指点批评者,我感激之;对别有用心者,我悲悯之;对智慧浅陋者,我体谅之。因为人的智慧也分三六九等,读智慧之书,需相应智慧;读真诚之作,亦需相应真诚。鄙陋者难有高见,浅小者难有深谋,其见识,无论再有灵光照耀,也高不过他自己的心去。

所以,对诸多的宗教体验,你可以默而不信,但不可妄加讥毁。正如盲人不辨七色,聋者难品五音一样,你的见识境界决定了你有相应的喜好。

如表层的海面下,定然不乏大涌的海潮一样,日常生活的背后,也会有其难测的神异。只有井底的青蛙才会坚信,那宇宙,确实只有井口大的。

前边我说过,本书所写的宗教体验,很可能为宗教心理学、宗教生理学等学科提供珍贵的资料。你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沉浸在宗教情感和宗教体验中的群体的真实心灵感受和灵魂轨迹,所以我没有完全删去那些在“文明”人看了会骂我“神神道道”的内容。因为,“宗教意识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群体认知属性,而且还有其个体的社会心理属性,前者具有理性倾向的特征,后者具有某种非理倾向的特征。” (《宗教学原理》)所以,你不曾有过的宗教体验,别人却未必不曾有过。我姑妄写之,你姑妄读之。

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我过去并没有把宗教功能归于精神,我只是支持了一些事实,证明精神在天性上就是宗教的,也就是说,精神具有一种宗教功能。”“不论这个世界如何看待宗教经验,有这种经验的人便拥有一笔伟大的财富,一种使他发生重大变化的东西,这种经验变成了生命、意义和完美的源泉,同时也给予这个世界和人类一种新的辉煌。”(转引自《宗教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资讯头条】:河北临济光明塔开光——临济名扬海内外 宝塔护佑下花园 

【两岸】:佛光医疗队为灾区提供医疗服务 从事家庭关怀

【素食】:素食文化——灵山素食进社区 互动为王 灵山素食声名扬

【一日禅】:宽容是一种境界 是容人之短长 与人之互补的过程

【觉悟】:尘世的谤惑与牵挂都是绳 割断欲望之绳 

【观点】:佛教忏悔思想具有哪些现代意义?

【众生】:孟庭苇研习佛法 淡薄名利

【禅茶一味】:人生 如戏亦如茶

【佛教图片】:黄梅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

【书店】:图解本草纲目—认识中国第一药典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雪漠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