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还阳泉畔法眼宗源 后主夏居题匾
在绿树掩映下的清凉古寺(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摄影:薛玲)
“白云红树路纡萦,古殿长廊次第行。南望水连桃叶渡,北来山枕石头城。”唐代诗人唐彦谦的诗作《游清凉寺》中,清凉寺当年的优美景象已经跃然纸上。这座曾鼎盛一时的古寺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屡遭兴废,曾经的盛况也非今日复建的规模可比。
【探访】
清凉山中果然很清凉
初夏时节,记者前往清凉寺探访,刚踏进清凉山南大门,一阵阵清凉之风便扑面而来,丝丝凉意不仅拂去了身上的燥热,就连心头的浮躁之气也如掸尘般悄然散去。进得公园大门,左右两边有山,方才的阵阵凉意便是郁郁葱葱中夹带而来的山风,中间则为狭长地带,依地势缓步抬升,抬眼看去,便是位于清凉山南麓山坳处的清凉古寺。
人们谈论金陵风光,必说四十八景,在古金陵四十八景中,与清凉山有关的景点竟然有两个:清凉问佛和石城霁雪,分别指清凉寺和石头城的景色。如今的清凉寺,寺前香火缭绕,因在绿树掩映之中,缭绕的青烟随风势轻轻摆动,让观者之心如此烟雾一般慢慢沉静下来。
清凉寺后还阳泉尚存
穿过大殿,便来到了位于大殿后方的厢房。寺里的一位僧人告诉记者,现在的大殿并不是当年所建,但这五间厢房却是有年头的。查阅清凉寺的相关资料时,便听闻清凉寺后有一口“还阳泉”,据说这口井的井水不仅喝起来甘爽,而且久旱不涸,当年常年饮用井水的清凉寺僧须发不白,“还阳泉”便因此得名。
在厢房后方,记者寻到一处六角井亭,“还阳泉”三个字告诉记者寻对了地方,只是井口已经用栅栏封上,俯在栅栏上依然可见井内有水。记者采访中得知,此井是南唐遗迹,旧时井栏尚存,又称南唐义井。
【历史】
法眼宗在这里发源
清凉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清凉寺原名兴教寺。南唐时元宗李璟扩建兴教寺为清凉大道场,礼请文益禅师住持,从此石头山改称清凉山。文益禅师在清凉寺创立了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文益主持清凉大道场时,这个道场既是佛教场所,又是皇家避暑之地,为南唐首寺。相传当年清凉寺的“德庆堂”匾额便是南唐后主李煜亲笔所题,每到夏天李后主常留宿于此。
法灯禅师悟性过人
南京与很多历史典故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很多典故的发生地就在南京。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就出自清凉寺。据记载,南唐时金陵清凉寺有一位法灯禅师,自幼悟性过人,然而不为人知。平时性格豪放,不拘守佛门戒规,素为寺内同修所轻,唯独住持法眼禅师对他颇为器重。
有一天,法眼禅师在讲授佛法时,有意考验众僧的悟性,便问道:老虎的脖子上系有一只金铃,谁能够把它解下来?众僧思之再三,都回答不上来。这时法灯恰巧走过来,不假思索答道:系铃的人能够解下来。法眼和尚听后大加赞赏,也令众僧从此对他刮目相看。“解铃还须系铃人”便这样流传了下来。
繁盛时香客络绎不绝
清凉寺是南京最悠久的古寺之一,该寺原有规模较大。虽然自建寺以来屡遭兴废,但对于明清两朝繁盛时的场景,现在的僧人说起来,仿佛就在昨日。据说清凉寺香火最旺的时候,四面八方涌来的香客络绎不绝,从清凉山山脚下南可至中华门,北能到下关。这样的说法究竟有几分真实,现在已很难考证,但清凉寺的繁盛可见一斑。遗憾的是,太平军占领南京时,对南京城内的文化胜迹进行了大规模毁坏,清凉寺也未能幸免;再经“文革”,更是萧条。
2009年,有关方面将原清凉寺的五间禅房等交给佛教界,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同年6月20日还举行了清凉寺恢复开放暨佛像开光庆典,并正式对外开放。
清凉寺小史
唐中和四年(884年),清凉寺初建,名为兴教寺。
南唐时元宗李璟扩建兴教寺为清凉大道场。
明清两朝达到繁盛期。
太平军时毁于战火。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