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大慈恩寺:唐高宗扩建 玄奘大师住持译经

2012年06月01日 08:04
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瞿学忠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大慈恩寺是世界闻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是中外闻名的古刹、圣地,迄今已历1350余年。

据史书记载,慈恩寺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他母亲文德皇后而扩建,寺院的规模很大,共有13个院落,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

唐代高僧玄奘受朝廷圣命,为首任上座住持,并在此翻译佛经十余年。

大慈恩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山水秀处有寺曰慈恩

"登临出世界七层摩苍穹,唯识耀华夏师尊大乘天",这副题写在大慈恩寺山门外的门联正如这座千年古刹一样,于博大中隐含着神秘色彩。

有关大慈恩寺占尽地理形胜等方面的记载,古代史书中多有描述。西安市文化局有关研究者告诉记者,大慈恩寺位于唐都长安城外东南隅之晋昌(又作进昌)坊,即皇城东第一街,街东自南而北第三坊。据宋敏求《长安志》卷第八"晋昌坊"中记载:"半以东大慈恩寺……",而在《唐两京城坊考》西京"晋昌坊"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唐高宗御制《大慈恩寺碑》在叙述此寺的地理形胜时说:"朕之罔极,实有切于终身,故戴怀兴葺,创兹金地。却背邠郊,点千庄之树锦;前临终岳,吐百仞之峰莲。左面把川,水皎池而分镜;右连九达,羽飞盖而连云。抑天府之奥区,信上京之胜地。"

明成化二年《重修大慈恩禅寺记》谓之"今郡城东南十里许平原之野,面终南,对曲江,背泾渭,山水秀处有寺曰慈恩。"清代康熙十七年《重修大雁塔寺前轩记》更是写尽其雄浑气势:"于其前也,则有终南、太乙、玉案,雾檐穹谷,修林隐天,崔巍洵岑……于其左也,则有源泉陂池,绣塍错壤,决渠雨降,挥锸云兴,桑麻禾稼披其野,果园芳林缘其隈……其下,则曲江萦绕,黄渠、龙首回堤合注,芙蓉、杏园于焉仿佛……其右,则万雉高呀,千廛云集,起闾阖之苕尧,顺阴阳之启闭,七郡游侠披三条之广路,五都货殖充十二之通门。红尘四合,衡宇相连……"

大慈恩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重楼复殿"的宏大建筑

大慈恩寺是唐高宗即皇帝位前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的一所愿寺。

据有关史料记载,唐贞观十年(636)六月己卯,太宗文德皇后崩,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贞观二十二年,高宗李治以其母文德皇后早弃万方,一心"思报昊天,追崇福业。"于是于六月庚辰,使中大夫守右庶子高季辅宣令说:"……宜令所司,于京城内旧废寺,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寺成之日,当别度僧。……"根据此令,有关机构于是仔细普查京城各处形胜之地,并最后决定在宫城南晋昌里面对曲江池的"净觉故伽蓝"旧址营建新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修庙建寺历朝延绵不衰。而其中大兴土木气派最大者要数皇家寺院了。寺址既定,工役随兴。经过一番"瞻星揆地"的测量定位工作,最后制定了"像天阙,仿给园"的建造方案。按照设计,寺院建成之后将是"重楼复殿,云阁洞房",总共有十余院1897间。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情形是"床褥器物,备皆盈满。"

到了寺院建成的当年十月,太子治又下令说:大慈恩寺工程"渐向毕功,轮奂将成",但僧徒尚缺,奉太宗皇帝敕旨,度僧300人,另请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同时正式赐新寺寺名为"大慈恩寺",并增建"翻经院"。随后,太子治复令玄奘法师自弘福寺移就大慈恩寺翻经院继续从事佛典翻译,充上座,纲维寺任。

十二月戊辰,太宗皇帝为玄奘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仪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盛况:至是陈列于通衢,其锦彩轩槛、鱼龙幢戏,凡千五百余乘,帐盖五百余事……帝将皇太子、后宫等,于安福门楼手执香炉,目而送之,甚悦。衢路观者数以万人……

大慈恩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大雁塔的由来

到了慈恩寺,不能不提到大雁塔。大慈恩寺大雁塔有着一千多年的光辉历史,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在中国很多地方的寺院中,都少不了塔的影子。但能如大雁塔这样,不以寺名而显扬于外者,在国内恐怕再找不出第二个来了。

西安市文物局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唐朝永徽三年(652)三月,玄奘法师准备在大慈恩寺端门之阳造一座高30丈的石塔,一是供安置、保存从西域请回来的经像,以避免年久散失,兼防火患;二是借之以显大国威风;三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故迹垂世,供人瞻仰。玄奘法师将自己的想法告诉高宗后,笃信佛教的高宗立即表示赞同。据史料记载,高宗不仅对于塔的建筑风格、层檐布局提出了具体的意见,甚至连建塔的用料、开支用度都做了详细的安排。

据有关史料记载,高宗向玄奘法师也提出了三条意见:一、用石造塔,工程大,恐难速成,宜改用砖造;二、不用法师辛苦、破费,一切用度皆以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折钱支付;三、建塔地点改为寺之西院。塔建好后,方形塔基,面宽各140尺;塔形仿西域(印度)制度,不循中土旧式;塔分五级,包括相轮、露盘在内,总高180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总计有一万多粒;最上层以石为室,藏经像;塔下层南外壁有两碑,左为太宗皇帝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为高宗皇帝在东宫时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所有题记都为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书。史料记载,在建塔过程中,奘师"亲负篑畚,担运砖石"。

据西安市文物局有关研究人员介绍,慈恩寺塔因仿印度雁塔样式的修建所以被后人渐渐称为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慈恩牡丹

慈恩寺的牡丹堪称一绝。其出众之处在于品种多而名贵。物以稀为贵,每年花季到慈恩寺赏牡丹的人络绎不绝。唐代诗人裴贎在寺内一处墙壁上留诗一首,专门吟咏慈恩寺元果院的紫牡丹和太真院的白牡丹:"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唐太和年间,这首诗广为传诵。

牡丹原是野生在陕西和甘肃秦岭山中的一种植物。西汉时,开始用它的根皮作为药材,叫做丹皮。直到隋朝时,它才被培育成观赏的花卉,品种也逐渐多了起来。在唐代,牡丹以深花为佳。当时最有名的品种有"姚黄"和"魏紫",分别称为花王和花后。姚黄开时直径可达一尺多,观赏的人挤到站在墙头上,立在人肩上的地步。魏紫甚至看一次要付出十几个铜钱。此外,深红色者亦是珍品。

史料记载,唐武宗会昌年间,有几位官员在慈恩寺内赏牡丹,他们感叹世上的牡丹,有浅白有深紫,就是从未见过有深红色的。一位老僧听到了,就笑着说:"怎么能没有呢?只是诸位未见到罢了。"众人均神往之,不惜等了一夜求见,并允诺绝不告诉别人,老僧这才引众人入一小堂深院,果然有殷红的牡丹,婆娑数百朵,鲜艳欲滴。众人啧啧称奇,从清晨流连到日落才离开。后来有几位少年邀请老僧去曲江池看花,正谈笑间,忽然弟子跑来报告说,有几十人强行将深红的牡丹掘走。这时,少年才对老僧说:"想看你的名花,又怕你舍不得让看,已经留下黄金三十两,蜀茶二斤,作为报偿。"慈恩寺牡丹之盛名由此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印媛] 标签:大慈恩寺 唯识 法相 玄奘法师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