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保国寺:“活化石”千年不坏的秘密

2011年09月06日 09:13
来源:宁波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宁波保国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出宁波城西北13公里,洪塘之北有一座灵山,东连象鼻峰,西带马鞍山,保国寺就坐落于灵山的山腰。保国寺始于东汉灵山寺,赐名于唐广明元年(880年)。寺院所在燕子窝,位于层叠的小丘之上。寺院既有“深山藏古寺”之清静,又有“院中观海曙”之开阔,“虽无宏敞扩豁之观,而有包涵盘固之势,千百年来香灯悠远,法系绵延,其他名山巨刹莫有过于斯者”。因此故,保国寺有“东来第一山”之誉。

保国寺现存重要文物建筑,以北宋时重建的大雄宝殿最为珍贵。作为江南现存最为完整的宋代木构建筑,保国寺大雄宝殿集宋代官式作法、大小木作、装饰彩画于一身,在中国古代木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建筑的年代比北宋《营造法式》刊行还要早90多年,大殿的许多做法及规制,因此成了《营造法式》的实物例证,有的甚至已是孤例。

大雄宝殿“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巍然如初。在多雨潮湿、台风频繁的江南,这确乎是个奇迹。

到底是有着什么样的独门秘诀,使这一中国古建筑的“活化石”安然保存至今?

保国寺山门(图片来源:资料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郭黛姮教授上世纪80年代曾多次考察保国寺。她认为,保国寺大殿之所以能完整保存至今,其独特的建筑构造功不可没。保国寺大殿全部结构不用一枚铁钉,全凭精巧的榫卯使斗拱层层相衔,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由此承托起整个殿堂重达50吨的屋顶。这样的构架整体性强,富有弹性,比较坚固。大殿外表看起来像是没有大梁支撑,其实是在前槽天花板上,巧妙地安排了三个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用天花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因此在下面不容易看到,故被称为“无梁殿”。整个大殿进深大于面宽,呈纵向的长方形,外面的空气直进直出,畅通无阻;别具匠心的镂空藻井和错落有致的斗拱结构,在大殿上产生“回旋风”,终年回荡,因而梁上不积尘、蜘蛛不结网。

至于“鸟不栖,虫不入”的传奇,据说与大殿用料有关。1975年保国寺大殿在维修时,曾从换下来的梁柱木料中发现,这种木料有一股强烈的香味。经专家鉴定,这种木料系黄桧,坚实、耐腐。由于黄桧木中含有一种刺激性的芳香油,所以飞鸟、蜘蛛等都“望而生畏”。 

保国寺大殿地处潮湿的浙东沿海,坐落于山岙,环境湿润,生物多样,地下径流丰沛,在气候、地质、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建筑构造本身缺陷与木材质的自然退化腐朽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殿渗漏、糟朽不可避免。保国寺大殿虽有种种“神奇”,但大殿历千载而不倒,依赖的主要还是各个历史时期多次科学的修葺与保护。

自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天台宗高僧三学则全法师“鸠工庀材”,重建大殿后,历经宋、元、明,一直至清末民初,保国寺营建、修缮活动从未停止。其中尤以清代为最频繁,据相关资料统计,光乾隆年间,大小修建就达14次。

虽经历代多次的修缮,保国寺大殿现存的建筑,其结构形制基本上保留了宋代重建时的式样,这显然得益于保国寺历代坚持的古法修缮、科学施工的原则。保国寺真正获得新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文保部门精心呵护,多次进行了规模大小不一的修缮。

早在1975年的大修中,保国寺就开始了科技保护文物建筑的探索。

2007年,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启动大殿科技保护监测项目,对大殿材质、沉降、变形、环境等要素实施高科技的动态监测,系统采集到的丰富的文物建筑信息,为保国寺大殿及其他中国南方木构文物建筑的保护、维修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8年,保国寺启动白蚁监控诱杀系统。

保国寺在全国率先把多系统、跨学科的数据信息采集技术集中应用于文物建筑保护,开创了利用高科技手段、多学科共同进行监测与保护的新阶段,在国内属于领先之列,并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肯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李保华] 标签:保国寺 长寿秘诀 文物保护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