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高原野玫瑰色拉寺:怀着虔诚带灵魂上路

2012年02月24日 08:59
来源:《中国国家旅游》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色拉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辩经声起

辩经场在色拉寺的最北端,沿着寺内最宽的道路直行即到。午后3 点的夏日阳光刺眼而炙热,但色拉寺辩经场内正在进行的辩经则更加热烈。

辩经,是指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藏语称为“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

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印度。公元792年,吐蕃三大法王之一的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就是建桑耶寺的那两个人)等高僧,入藏弘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结果汉僧不敌印僧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孰优孰劣、孰好孰坏,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练禅宗,讲究的是心领神会的顿悟。这种注重心灵和感性思维的方法在辩论中,显然辩不过擅长逻辑思维,强调正误推判的印度佛教。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也就是从那时起,激烈的辩经声已在雪域高原上回响了超过1300 

年的时间;那极具特色的辩经手势也依然在被千年之后的喇嘛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空旷的辩经场上重复着。

色拉寺与其说是一个朝拜圣地,不如说是一个佛学殿堂。色拉寺内只有一个措钦,却有三个扎仓。措钦是供奉佛像、经书和供僧侣集合的集会点,而扎仓就像是大学里的学院,是僧侣们学习佛经的场所。正是因为这浓郁的学习氛围,作为佛学学习主要手段的辩经才能在色拉寺发展、传承。

色拉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僧人们三三两两形成不同的辩经组合,有的一对一,有的一对多。有的站着发问,答辩者则席地而坐。只要是任何有关佛法的题目都可以拿来讨论。这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辩论,双方唇枪舌剑,言辞激烈。诘问者紧紧重新逼问;答问者气定神闲,侃侃而谈。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显出藏地佛门禅机;短诵长吟、低念高唱,辩经声混成一片。

当然,最有特色的还是辩论者那各式各样的手势和肢体动作,他们或在提问时高举手臂向下挥落,象征着用文殊菩萨之剑砍掉无知;或将手掌压下,也就压掉了自己心中的贪嗔痴;或击掌催促对方尽快回答问题;或拉动佛珠表示借助佛的力量来战胜对方。而双手相击则有三层含义,一是喻示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和合的产物;二是用掌声代表五常,说明一切都稍纵即逝;三是清脆的掌声唤醒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驱走恶念。

虽然语言不通,也不明佛法,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都与我一样,来色拉寺就是为了建寺6 

个世纪以来响彻云霄的辩经声。在与旁人的交谈中,认识了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老者。他已是第三次来西藏,走遍了包括神山圣湖在内的众多佛教名胜,而色拉寺的辩经场则是他每次进藏都必到的地方。他说,他喜欢这里的氛围,喜欢看这群年轻的僧人们在古树参天、碎石铺就的辩经场内为了一个话题而展开辩论的场景。每次他都会拍下许多照片,他喜欢这里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每一个表情。因为这难以言表的一举手一投足,因为这发自内心的专注与欢笑,因为这别处难见的激烈与热情,相信你也理解了这为何会如此令人震撼。

也许,我们还应该记住这群年轻僧侣的容貌,因为在他们中,很可能会有明日那一言九鼎、万人景仰的活佛。色拉寺可以算是藏传佛教寺庙中的清华北大了,因为在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拉让巴”的僧人中,有不少就来自色拉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辩经。因为在“格西拉让巴”的考试中,辩经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当我询问一位年轻僧侣他还有多久能获得格西时,他的一番话却令我深有感触,他说:“格西只是一个学位,是否获得只能因缘而定,也希望我能修前因不求后果。”   

色拉寺的僧人(图片来源:资料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藏传佛教 拉萨 色拉寺 格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