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佛耶对话之思想火花:从罪的黑暗站入上帝光明之中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人参与 评论

基督教的逻辑是这样:宇宙万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最高主宰和权威,也是真、善、美的源泉。上帝本身就是终极性的至真、至善、至美,认识上帝并与上帝连接,才能获得真、善、美。

王忠欣在西南大学(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教授):信——义的终极标准(图中为王忠欣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流火)

2014年5月25日上午10时至12时在重庆佛学院举行的第五届佛教与基督教比较研讨会第三场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流火)

王忠欣:基督教的逻辑是这样:宇宙万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最高主宰和权威,也是真、善、美的源泉。上帝本身就是终极性的至真、至善、至美,认识上帝并与上帝连接,才能获得真、善、美。所以对基督教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上帝,并且信仰、信任、信赖、信靠上帝。在基督教刚刚产生的时期,这一思想就成为了基督教最基本的一项教义,叫做“因信称义”,最早出现在使徒保罗的作品中。在基督教的语境中,“义”就是“正确的”、“对的”的意思。用上帝的标准看,即在上帝的眼中何为“正确的”,何是“对的”,何为“义”。上帝所看重的是人对祂的认识、人与祂的关系、人对祂的信仰,正因为如此,人只能因信而称义,就是说人由于信仰上帝而成为正确的人、对的人。所以对上帝的信仰,亦即信,在基督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要求。信仰上帝意味着与终极的真、善、美的连接,这样,人才能行出真、善、美。由此看来,义的终极标准就是信。(王忠欣,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教授,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信——义的终极标准》)

 郭硕知:斯特伦将宗教建构为个人、文化和终极三者相互联系的整体,并认为只有把独特的文化多样性与终极价值的“一般”观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宗教。终极也就不仅是动因也成为了各种转变过程的归宿。从起始到归宿,构成了完整的宗教“转变”生活。(郭硕知,中国道教学院教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斯特伦“根本转变”学说与宗教成义》)

花威:在奥古斯丁神哲学中,内省良心的问题起源于意志的堕落和分裂,人类失去了行善和意愿善的能力,上帝的恩典先行于人类的意志开启了信仰皈依,并时刻运行以帮助人类能够意愿善和行善。(花威,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奥古斯丁、称义与内省良心(论文提纲)》)

刘阿斯:亚伯拉罕在献祭以撒这件事上的有罪感和痛感,正是因为他对伦理的重视,这伦理是他尘世生活的准则。正是伦理带给他的痛苦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缺乏、不完满,而这让他更有理由去信仰一位比他更完美的存在。如果从基督教的角度看,这就是上帝莫大的恩典,但同时也是亚伯拉罕最大的恐惧与颤栗。对于基督徒来说,这意味着要过一种符合“新身份”的生活是有挑战的。而且并不是基督徒自己为自己定下的挑战,而是神为了成就自己的目的而在这些基督徒心中运行。神的意图和命令是会让人们恐惧战兢的。这是“旧人”在向“新人”转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刘阿斯,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亚伯拉罕信仰的辩证法——对“沉默者约翰尼斯”的回应》)

刘光耀:在基督教看来,上帝所造之人本来“是好的”,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塑造的;但人因未听上帝不可食禁果的“吩咐”,犯了罪,身上的上帝形象受到严重污损,精神、灵魂均严重败坏。在这种情况下,人纵使仍然怀有脱罪入义的愿望、意志,却因其原罪不能自我消除,而是必须需要上帝所赐下的“恩典”,即需要来自于人自身外的上帝之力的拯救,如此才能够成为义人。人需要的只是响应上帝的召唤,从罪的黑暗站入上帝的光明之中。(刘光耀,湖北文理学院神学美学研究所,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称义的文学表现与诠释——围绕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来说(发言提纲)》)

聂萌:在被理性浸润过的中世纪神学里,中世纪第一位经院哲学家安瑟伦依然强调理性的被动性,她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除非我相信,我就不会知道”。这种理性的被动性凸显出受造物与造物主之间无法弥合的距离,同时也是基督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成佛”与“称义”,一个强调人的主动修为,一个强调人的被动“蒙恩”。(聂萌,贵州大学人文学院,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基督教的“三重生命”与“称义”观》)

荣光启:我们犯了罪应当受刑罚,但是我们担当不了应受的刑罚,因为这刑罚是永远的灭亡,永远没有盼望。而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作成的救赎,就担当了我们所应受的刑罚,相信祂的人被称为义,就不被定罪了。如此被称义的人不是自己够好,乃是因为基督耶稣担当了他们应受的刑罚,付了应付的代价。(荣光启,武汉大学文学院,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亚伯拉罕:因信称义的典范(纲要)》)

章智源:我们今天必须拨乱反正,充分认识“称义”的双面性的属灵含义,绝不能老是单单强调“因信称义”。更何况,要是没有上帝的爱,差下独生爱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降世为人,死在十字架上,流血,我们就无法“靠血称义”,“无血”,何以“称义”?我们顶多是像古人那样“远远地望着那尚未得着的应许之地”。(章智源,合肥学院,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圣经>的称义观(发言提纲)》)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付鹏]

标签:佛耶对话 上帝 基督教 宗教 学术 重庆

人参与 评论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