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佛耶对话之思想火花: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人参与 评论

三位法师认真听取记录与会者的提问(图中人物左起释果慈法师、释演义法师、释照心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流火) 王路平(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发言:从哲学超越视域看大乘佛教的现代

三位法师认真听取记录与会者的提问(图中人物左起释果慈法师、释演义法师、释照心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流火)

王路平(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发言:从哲学超越视域看大乘佛教的现代价值(图中为王路平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流火)

释果慈:太虚大师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就是说,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到令人们仰望并照着去做,这个人只有佛陀了,佛陀是德学上的圣人;我们要想达到佛陀的行操,必须完成自己的人格。只有自己的人格完成了,才会具足福慧资粮,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如果我们还不能真诚、无我地热爱一切众生,还在嫌弃众生,如果有这些行为,那是德不够的表现,不可能成佛。(释果慈,重庆佛学院,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从唯识学的角度浅谈成佛之道》)

杨孝容:《法华经》中龙女转女身为男身成佛的事件,不能视为佛教贬抑菲薄女性,而是表明作为女性肉体存在的女身不再是男性眼中的欲望对象;对女性自身来说,则是使其从女身卑劣的刻板从属性中脱离出来。(杨孝容:重庆社会科学院,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略论佛教即凡成圣、唯一佛乘的成佛观——以女性为中心的考察》)

陈探宇、丁建峰:尽管众生本具如来的智慧和完满的佛性,但他们自己却是不知不觉的,犹如怀着无价之宝的乞丐,“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从佛教理论上说,这是因为本来圆满的佛性被“无明”障蔽住了。只要去除无明,便可以回复佛性。(陈探宇,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丁建峰,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研究所,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当下即是,本自圆成——圭峰宗密“最上乘禅”浅论》)

解兴华:佛教为中土文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想元素与问题意识。所以,只有通过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我们才能看清自身的精华与糟粕,并更好地理解自身。(解兴华,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试论魏晋时期的成佛观》)

牛延锋:《法华经》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指出了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为弟子们授记作佛,八岁龙女示现成佛,表明无论任何人,无论六道哪一众生,都可以成佛。(牛延锋,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咸阳,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从《法华经》看佛教的成佛思想》)

释演义:菩萨发心广大志愿坚固,不管在任何恶劣情况之下,都还能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仅这样更难得还愿意在慧上加行。菩萨最主要的一个功课是将不平等的心达于平等,不仅自己成佛还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乃至到成佛。(释演义,重庆佛学院,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佛教唯识学之成佛观》)

释圣证:只要自己真正肯做,菩萨六度万行都在其中,做任何一桩事情都具足六度万行。要明白这些道理,知道自己如何修行。佛对我们的教训,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听懂了、听熟了,自然就记得了。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念头一起,就知道是对、是错。如果是错误的,立刻改过,这是真修行、真用功。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一切随顺佛陀教诲,没有不成就的!《无量寿经》上说,这种人是“如来第一弟子”。如来第一弟子的条件,就是世尊常常嘱咐、勉励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只要把这一条做到,就是如来第一弟子。(释圣证,重庆佛学院,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成佛之道——度的修行》)

释照心:求解脱的人,由于他思维了解无常、恶趣、业果及乐趣苦等,了知若未彻底解脱轮回,不仅欲界天乐是苦,毫无意义,并且能于梵天盛事,亦不生起一刹那的希求欲心。这样,这位求解脱者,才真正生起了出离心。出离心是解脱轮回的首要条件,故经云:“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由贪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释照心,重庆佛学院研究生班学僧,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道次第中的成佛之道》)

释廓妙:道信大师是东土禅宗四祖,道信禅法中讲究禅净合一,主张“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道信大师将禅宗的安心与净宗的念佛结合起来,从而提出求佛即是求心,通过念佛达到一行三昧最终达到成佛的境界。(释廓妙,山西省代县白人岩寺、慈云禅寺住持,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略论四祖道信禅法及其成佛思想》)

王路平、张鹏:大乘佛教以其甚深缘起论彻底克服了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二元论,使人回归宇宙实相,避免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分离和对立,解决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想解决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王路平、张鹏,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从哲学超越视域看大乘佛教的现代价值》)

唐嘉:佛教信仰者修行最终的目的是成佛,在上求佛道之路上,成佛是最初的发愿与最终的结果。佛教信仰者成佛的心愿,不仅限于自身,而是包括了七世父母、因缘眷属、乃至一切众生。祈愿众生共同成佛的发愿,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佛教信仰者的思想境界。(唐嘉,中国艺术研究院,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佛教“格义”视域下的“佛”义》)

王丽心:求佛之人要向信佛方向转化,信佛之人要向学佛方向转化,学佛之人要向成佛方向转化。“学佛就是向佛学习,我们以佛为理想,以佛为师范,不断地向佛学习,如达到了与佛平等,那就是成佛了。”(印顺长老语)(王丽心,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期刊社,选自其第五届佛耶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学佛与成佛——学佛之人的道德实践》)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付鹏]

标签:佛耶对话 佛教 人格 比较 学术 重庆

人参与 评论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