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师:印顺导师对本生谈与西方净土思想的抉择
2009年11月05日 15:26慧海佛教资源库 】 【打印共有评论0

四、净土思想在《成佛之道》的定位

现代一些阅读印公导师所著作的《妙云集》之士,都非常排斥“净土法门”,而完全抹煞它的应机性,笔者以为:这未必是印公的本意!因为,如果导师完全否认净土法门的正当性,应该会与密教法门同等对待,但是不然,在其著作的字里行间,对“净土”与“密教”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对往生净土的法门,他在批判偏锋、简择正义之余,还是给予“为人生善悉檀”的定位,反而对于后者,他是一向将其视作业已严重变质了的“世间悉檀”,而抱持着不以为然并严厉批判的态度。

那么,印公导师是如何看待净土法门的?笔者以为:在“综贯一切善法而趋向佛道”的一大乘思想统摄下,印公是肯定“往生净土”法门在六度行中之“过渡”意义的。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开宗明义,提及趋入大乘之根性,有直入与回入的两种分式:“直入”是依凡夫身而趋入大乘的根性。“回入”又分二种:

一、依声闻乘而回入大乘:声闻有极浓厚的厌离气息,长久以来,业已形成坚固的串习力。既然久已将“急求自证”作为目标,又要如何的回入大乘?部派在此,产生了不同的歧见:说一切有部、雪山部、铜鍱部等上座系以为,菩萨还是异生;换句话说,一定要在证入初果之前,才有机会回小向大,否则就已是定性声闻。大众部的案达罗派则认为,菩萨也有圣者;易言之,即使证入了四果,依然可以回入大乘。此后大乘佛教大体认同声闻圣者可以回小向大,甚至也有说“入无余涅盘仍可回入大乘”的。但笔者以为:应是以未入“无余依涅盘”的声闻“学”与“无学”圣者做为底线的。

何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菩提心要依心识而起,而心依身住。在凡夫位上:“此阴灭已,异阴相续”,这是另一期生命体的呈现;但对于一位入无余依涅盘的圣者而言,“此阴灭已,不再相续”,在灰身泯智的情境下,圣者脱离了绵历三世的生死锁炼,瓦解了强固的自我爱,五蕴身心因此宣告终止。既然五蕴所成的生命不再延续,那就无心识可言;没有心识,也就无所依以发起菩提心了。

所以,“直入大乘”之所以较“回入”为胜,就是因为:它虽然无法速得解脱,但长期缘众生苦,起大悲心,养成的坚固串习力,会使得行者的悲愿大行,得以绵延不绝,这比声闻圣者勉强把厌离心的串习力加以扭转,会显得更有力量而更自然。笔者常常形容:声闻“回入”,就如同百米冲刺,快要到达终点,忽然间请参赛者来个急转弯,当然有所困难;相形之下,菩萨“直入”,就宛若马拉松的耐力慢跑,要他随时转弯,都不会太困难。所以,平日在资粮位中养成宁愿牺牲自己,好乐帮助众生的串习力,实有助于累积成佛的资粮。二、依天乘回入大乘:这又分为密宗与净土二类法门。

1.密宗依天色身以修成佛道:就是以金刚夜叉为本尊,修成持明仙人,然后久住世间,修行佛道。由于担忧死亡的临到,所以重视暇满人身的保持。佛教重视由人的三种特胜(忆念、梵行、勤勇)来圆满佛果位上的三德(智德、恩德、断德),这并不是依于“人本”思想,来说明人比其它众生更为伟大;因为每一动物都有可能在因缘条件具足时生为人身,“人道”的大门,公平地为所有众生而开放。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昭慧法师 编辑:邢艳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