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文: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
2009年09月07日 17:55《马祖道一与中国禅宗文化》 】 【打印共有评论0

五、灵活的传法方式

禅宗,特别是南宗,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传法方式。从整体上看,南宗从慧能到他的弟子神会、怀让、行思、慧忠等第二代,主要采用正面的说法和引导来传授禅法,然而到了马祖、石头等第三代之后,采取暗示、反诘语句、动作乃至棒喝得方式传授禅法和接引弟子的现象逐渐增多。

马祖除了有上堂示众的普说之外,对众多弟子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诲引导方法:

暗示。衡阳庞蕴居士“参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景德传灯录》卷八<庞居士传>)暗示佛是不能用语言正面表述的。

隐喻。“百丈问:如何是佛法旨趣?师云:正是汝放身命处。”(同上卷六<马祖传>》借用安身立命之处来比喻佛法深旨,启示怀海自己体会。

反诘语。“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即今是什么意?”(同上)“西来意”即达摩祖师来华的用意,这是禅僧参问常用的话题。马祖用反诘语表示对此无法用语言确切回答,让他自己省悟。

动作。庞居士“问祖曰:不昧本来人,请师高着眼。祖直下觑。士曰:一等没弦琴,惟师弹得妙。祖直上觑。士礼拜,祖归方丈。士随后曰:适来弄巧成拙。”(唐于顼《庞居士语录》卷一)大概马祖对庞居士自认为已悟本来面目没认可,未“高着眼”,而对于说自己善弹无弦琴表示默许,故将眼上视。水老和尚初参问马祖:“如何是西来的意?”被马祖一脚“当胸踏倒”,当下大悟,起来抚掌,呵呵大笑,云:“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原去。”(《景德传灯录》卷八<水老和尚传>)此外,打手势、走动、礼拜、竖起或放下拂子、画图形、摆弄物件等,都可以用来传递信息,表示禅旨、悟境。

喝,即大声喊叫。百丈怀海“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蒙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景德传灯录》卷六<怀海传>)。

打。“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乃云: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景德传灯录?马祖传》)打人有时用木棒。赵州人从谂是普愿弟子,一日问:“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普愿拿棒便打,“赵州捉住棒:已后莫打错人去。”(《景德传灯录》卷八<普愿传>)棒打和喝合起来称为“棒喝”。

上述方法本来是取自现实的日常生活,禅宗将这些做法用到师徒之间传授禅法,传递某种信息,彼此交流参禅心得和悟境,充实了以正面言教为主的传统佛教的传授模式和交流方式,从而使禅宗丛林生活带有一种吸引世人注意的粗犷气息和朝气。然而,由于后来一些禅僧离开禅宗的本来宗旨,片面强调不用语言文字,盛行模仿乃至东施效颦的形式主义,动辄棒喝交驰,拳脚相加,致使禅风日渐庸俗和败落。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