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文: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
2009年09月07日 17:55《马祖道一与中国禅宗文化》 】 【打印共有评论0

四、马祖的禅法思想

马祖的禅法虽然延续慧能以来“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宗旨,但确实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马祖禅法语录的篇幅不大,主要围绕着人达到觉悟解脱的心性依据和如何对待修行的问题。

(一)从“即心是佛”到“非心非佛”和所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引导人们觉悟自性达到解脱,是南宗的共同特色。所谓“即心是佛”的说法虽不是马祖的发明,然而他在对这句话的阐述中增加了不少新意,以至于当时一些人译为马祖的禅法要旨就是“即心是佛”。

《景德传灯录?马祖传》载,一日,马祖上堂对众僧说: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摩大师从南竺国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为为法门。又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故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其中所引两种经,一是当年菩提达摩提倡的《楞伽经》,所引经文是取其大意而非原文。原经以“一切佛语心”为品名,经偈有云:“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另有很多论述“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的文字。二是《维摩经?不思议品》的文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其它则是马祖自己的见解。大意是说,每个人应相信自心是佛,离开自心没有别的佛;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心的显现,离开物质的世界,也就没有自心。这样,便把自心和佛等同,又说自心、佛与世界万有是相互融通的,皆是“一法(心)之所印”。

对于“三界唯心”,据《景德传灯录?马祖语录》,他对此有进一步的发挥:“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

这是讲既然一切事物皆由“心”生,皆是“心法”,那么它们在所有方面都是等同的,没有根本差别。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场合传法的必要,既可以将一切说成是千差万别的法界、事,也可以说皆是真如、理的显现,或一切皆是自心的作用。心、理、真、佛是万有万物之源和本体,如同月印万川,水性普现于江河那样,从来就没有离开万有万物,因此可以说到处是佛,佛又不离自心。在这里,不用说如同一些佛经、僧人一样,是有意无意地将心这个词语所表达的不同概念——思维的功能和思维活动、大乘佛教所说的精神性的本源和本体(真如、实相、法性、佛性)、佛教信仰的最高的人格化的理念(法身佛)混为一体,然后得出一切是心是佛的结论。对于此心到底是什么心,马祖实际着眼的是社会普通人的意识,或当时人们理解的精神主宰。有人曾问马祖的弟子怀晖此心到底是否“真如心,妄想心,非真非妄心?”他不正面回答,让问者联想“虚空”自己领会。

问题是这样讲的目的何在?不外是说:佛在自心,不必外求;佛法在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到佛,都能体悟佛法,不必超越现实去追求解脱成佛;为了适应不同信众的身份、素质,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和语言向他们讲述佛法,启示他们认识自性,自修自悟。

然而如果认定“即心是佛”,由此规定相应的修行方法,马祖认为也是错的。所以他又从反面对“即心是佛”作出说明。《景德传灯录?马祖传》记载云:

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云:为止小儿啼。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僧云: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云:相伊道不是物。僧问: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师云:且教伊体会大道。

禅僧常把应机说法比喻为“止小儿啼”。佛经记载,当年佛陀常把应机宣说佛法比喻为哄小儿攥着空拳说里面有东西,或手拿一枚黄叶说它是黄金,作为让小儿止哭的权宜做法,禅僧常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一切说教乃至法相并非终极真理。《景德传灯录》记载了一首著名的佛偈:“空拳握锄头,步行如骑牛。人从桥上走,桥流水不流。”说的是同样的意思,强调离相不粘滞,充满了禅机。马祖认为,既然众生不知道自己生来具有与佛一样的本性,到处求法求道,在此情况下不妨告诉他们说“即心即佛”或“自心是佛”,引导他们产生自信,自修自悟。一旦达到了这个目的,就应当告诉他们“非心非佛”,因为佛是不可局限于方位、场所的,否则,会出现认心为佛,或如同马祖弟子普愿所批评的“唤心作佛”那样的的现象。

马祖的弟子自在禅师,一日为马祖送信给南阳慧忠,慧忠问马祖对门徒教示什么。自在禅师回答:“即心是佛。”对此,慧忠不表示认可,又问还教什么。自在禅师说:“非心非佛,或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慧忠说:“犹较些子。”意谓还差不多。马祖的另一个弟子法常(752-839),离开马祖后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大梅山修行传法,有僧问他马祖如何教示,他答“即心是佛”。此僧告诉他马祖近日又讲“非心非佛”。他对此不以为然,说:“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老僧将此事告诉马祖,马祖说了一句双关语:“梅子熟也。”意为对法常已经成熟和不随波逐流的表现表示赞许。既然语句只是表达真理的权宜工具,就不必人云亦云。

可见,所谓“即心是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把“即心是佛”与“三界唯心”、一切皆是心法结合起来讲众生达到觉悟的依据,是洪州禅法的一个重要特色。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