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文: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
2009年09月07日 17:55《马祖道一与中国禅宗文化》 】 【打印共有评论0

二、南岳怀让禅师的“磨砖”和马祖的开悟

怀让在南岳般若寺(观音台)传法时,弟子中著名的有六人:常浩、智达、坦然、神照、道峻、道一,其中马祖道一名气最大。

怀让传授禅法时重视启发弟子自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马祖在般若寺的传法院住,每天严格地修持坐禅,这引起了怀让禅师的注意。《祖堂集》卷三<怀让传>记载:

让和尚将砖去前石上磨。马师问:“作什么?”

师曰:“磨砖作镜。”

马师曰:“磨砖岂得成事?”

师曰:“磨砖尚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也?”

马师曰:“如何即是?”

师曰:“如人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师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法无住,不可取舍,何为之乎?汝若坐佛,却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解脱理也。”

马师闻师所说,从座而起,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禅定无相三昧?”

师曰:“汝学心地法门,犹如下种。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于道。”

又问:“和尚见道,当见何道?道非色故,云何能见?”

师曰:“心地法门,能见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也。”

马师曰:“可有成坏不?”

师曰:“若契于道,无始无终,不成不坏,不长不短,不聚不散,不静不乱,不急不缓。若于是解,当名为道。汝受我教,听我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花无相,何坏复何成?’”

以上所引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怀让继承慧能的顿教禅法,不认为通过坐禅可以引发智慧,达到解脱,他借磨砖不可作镜来比喻坐禅不能使人解脱成佛。

第二,他不是完全否定禅定,而是如慧能一样对坐禅有新的解释,实际上把坐禅扩展到生活日用之中,即所谓“禅非坐卧”。

第三,既然佛也不一定表现为入定的形象(从上下文看,也可理解为特定形象),对一切事物没有任何执著和取舍,那么修行者又何必要通过坐禅去追求作佛呢?

第四,如要达到解脱,要学习“心地法门”,即学习识心见性的禅法,认识自己本有的清净佛性,这好像是为解脱“下种”,外在师父的教导仅仅是辅助条件(“天泽”);在这样的内外配合下,才有可能体悟佛性(“见道”),达到解脱。

第五,佛性或道,虽然不属于“色”,但是它可以通过自己的心地法门——修持无念禅法达到的智慧,来体认它;而所谓“无相三昧”,当即与佛性相应的无特定程序的“无念”禅法。

第六,佛性或道无形无象,并且是不受时空局限,是世界本体、本源,无所不在,也是人人生来具有的清净本性(“心地含诸种”),是达到觉悟的内在依据。

据载,马祖由此大悟,从此专心修持“心地法门”,注重自心觉悟。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