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大拙的禅学风骨
2010年11月24日 09:33中国宗教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近年来,宗教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宗教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东西方学术界的关注。宗教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漫长路,渗透到人类活动的诸多领域,如政治、军事、道德、文学、艺术,等等,产生了巨大影响。15年前,笔者求学日本,随着对日本史的学习,对日本著名寺庙诸如唐招提寺、东大寺、清水寺、东福寺、万福寺、大阪古城的参访,逐步了解了佛教东渐的历史过程。从鉴真东渡到空海弘法,从入唐八家到净土发祥,从法水西还到平安文化,一直到近世的黄檗远播及铃木大拙赴美,日本佛教的轮廓逐渐显现出来。应该说,当今日本佛教是以禅宗为主体的佛教。禅学思想发展到现在,在通往禅学之路上,铃木大拙创造了一个新的巅峰。

铃木大拙(1870—1966),原名贞太郎,生于日本北部的金泽市。铃木大拙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真言宗信徒。明治八年(1875),铃木大拙5岁时,父亲和哥哥相继去世,他的母亲因悲恸而住院,在病中,她更加诚笃地礼佛诵经,给铃木大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铃木大拙在中学读书时,一个笃信禅宗的数学老师北条时敬又给了他很大影响。

明治二十四年(1891),铃木大拙到东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学习。同年七月,经早川千吉郎介绍,向今北洪川学禅,今北洪川迁化后,又随另一名著名禅师释宗演学禅。

1893年,世界宗教会议在美国芝加哥召开,铃木大拙陪同释宗演前往芝加哥,并为释宗演翻译演说稿。在这次会上,他结识了美国当地的著名学者P•卡洛斯。两年后,铃木大拙将P•卡洛斯的名著《佛陀的福音》译成日文并在日本出版。铃木大拙对佛学的深刻理解和对英语的娴熟把握,使P•卡洛斯对这位青年人肃然起敬,邀请他到美国为自己创办的敞院出版社编辑佛学书籍。于是铃木大拙乘坐轮船,于1897年2月6日离开横滨,经过12个昼夜的航行,到达美国。此后,他在美国一住便是十几年,并在1900年出版了英文译本《大乘起信论》,1907年出版了英文本《大乘佛教概论》,开始了他不懈地向西方宣传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的生涯。

据两位日本学者回忆,1964年夏天,在夏威夷大学第四次东西方哲学家大会上,94岁高龄的铃木大拙曾作过一次演讲。当时的盛况是“七月九日晚,铃木大拙先生进行第一次演讲,整个会场气氛极为热烈,据第二天的火奴鲁鲁报纸报道:‘人们汇集在那里,希望亲耳聆听他们只是从传说才认识的这位94岁智慧老人的话语,大多数人并没有见过他的面,因此,会场700个坐席早早地被一抢而空,还有好几百人则挤在过道上或窗户上,还有人干脆坐在门外草坪上或挤在舞台两侧……’这些人大都是白人,日本人不足十分之一。”

这样的演讲,铃木大拙一生不知有过多少回,他的老师释宗演有一首诗说:“人有赤黄兼黑白,道无南北与西东。不信乞看天上月,清光透彻太虚空。”

诗的涵义很清楚,在东方人释宗演心中,禅思想是全人类的。铃木大拙正是继承了这种思想,因此,在他的《禅论》、《禅学便览》以及《通向禅学之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弘扬禅宗、拯救人类的迫切心情。正是怀着这种心情,他孜孜不倦,自1897年始,他以大量的英文禅宗读物及风趣的通俗演讲,在欧美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及“世界禅者”的美称。他的思想是纯粹东方式的,在他看来,西方那种把主体意识与客体世界、神界与人界、灵魂与肉体、超越与世俗分裂为二的二元化思维方式及抽象化、图式化的逻辑思想,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内在自我的分裂与疏远。因此,人类需要解开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枷锁而回归于浑然同一的思维方式。铃木大拙的禅学思想与20世纪西方蓬勃兴起的某些思潮诸如“存在主义”发生了契合,受到了西方极大的欢迎,在欧美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禅宗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申秀 编辑:梁莉娜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