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我前生是一个和尚
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时,94岁的梁漱溟第一个出席发言,他说:“我是一个佛教徒,从来没有向人说过,怕人家笑话。一个人有今生,有前生,有来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一个禅宗和尚!”
梁漱溟一语惊人,他与佛结缘是从探索人生苦乐开始的。清光绪十九年(1893)九月九日,北京米市胡同一个世宦家庭,一名瘦小的男孩呱呱坠地了,他就是梁漱溟。时任内阁中书官职的父亲梁巨川,寄光大鼎新和长寿之意,给孩子取名焕鼎,字寿铭。梁漱溟5岁启蒙读书,父亲请来私塾老师,教他读《三字经》、《地球韵言》,而没有选读传统的《四书》。
童年的梁漱溟不但瘦弱多病,而且还呆笨,6岁时还不会穿衣服,直到9岁后,在父亲的启发下,逐渐从糊涂中清醒过来。他历经两度私塾,13岁考入顺天中学,渐渐养成用脑思索,对人生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他看到家里的佣人天天忙于做饭洗衣,很是辛苦。便问她是否辛苦,而她却说习惯了,脸上常有知足的笑容。而自己呢,家产富足,父母疼爱,不用操任何心,也挑不出任何不满意的地方,但内心时常觉得很苦闷,这是为什么?他开始为人生问题困惑时,经过反复思索,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的苦乐不在环境,而在自身,即在主观。其根源在自己的欲望,满足则乐,不满足则苦。第一个欲望满足了,第二个接着又来了,而欲望是无法全部满足的。那时北京琉璃厂西门有个“有正书局”,出售上海狄葆贤主编的《佛学丛报》,当时梁漱溟对佛教的大乘、小乘尚不分晓,什么密宗、禅宗也不懂得,但见到佛书就买,买回家就读,渐渐地发现自己对人生苦乐的探求与佛学合拍,于是边学边钻,渐渐入了门。16岁的梁漱溟对人生问题开始倾向印度出世思想。
作者:谭特立 编辑:张领栓
|
更多新闻
频道头条 Big News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