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探秘尘封600年的“明史第一谜案”

2013年06月26日 09:38
来源:中新视频

'正在加载中...'

文字实录:

【解说】600多年前,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成为未解之谜。2008年,一座墓塔混搭的奇特古墓,在福建宁德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被发现,在当地掀起破解“明史第一谜案”热潮。近日,中新社记者一行来到宁德,对“明史第一谜案”进行了探寻。

【解说】距福建宁德蕉城区6公里的上金贝村,海拔350米,以特殊的地理气象、原生态自然环境、畲族聚集地而著称。2008年1月3日上午,上金贝登山道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发现一个古墓葬,墓刻落款“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坊间相传是一座姓金的太监墓。博物馆工作人员查阅当地文史资料,未发现有关这座古墓的任何记载。

【解说】古墓的发现,引起巨大的轰动,也引来了众多明史研究的权威专家学者。2009年8月,南京大学明史研究领军人物潘群、明史学者马渭源等明史专家经过3天的实地研究考证后,一致认定古墓为浓缩版大明皇家陵寝即建文帝陵。

【解说】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了古墓所在地,眼前,破旧不堪的古墓掩映在参天大树中,古墓总体从内到外分舍利塔、拜亭、墓坪三部分,整座墓占地近200平方米。古墓由弧形条石砌成高大圆拱,精致豪华,墓前石柱高约四五米,墓壁旁墙头上的云纹龙头石雕气势恢宏。

【解说】王道亨,原宁德市方志办副主任,他带领着民间热心人士自发组成了宁德市建文帝史迹研究小组,长期从事“建文帝出逃宁德”的探寻和研究。

【同期】原宁德市方志办副主任王道亨

按照宋代的帝陵规制来建的,叫做方形陵台制,就是它整个格局是四四方方的,到了朱元璋这个南京的明孝陵,他对这些规制做了一些改革,就把它改成圆形陵台制,那就是它整个布局是圆形的,学术上就叫做宝山明楼制,或者宝成明楼制,那么我们这座帝陵你把树砍掉,陵墓后面圆形的宝山就露出来了。

【解说】专家认为,上金贝村发现的这座古墓规制与格局具备明初皇陵特征,采用宝山明楼制,构建及纹饰隐含明帝陵规制,官帽椅状主陵、龙形石刻墓手、舍利塔须弥座、横向如意云均显现墓主系明初皇室成员。

【同期】原宁德市方志办副主任王道亨

跟北京十三陵的第一陵明长陵也就是永乐皇帝的墓葬采取相同的坐向,这是了不得的事情,如果是一般的官员他是不敢用这样的坐向,用这样的坐向是满门抄斩,第二个它的坐向格局有一个特点,它是做离卦,八卦里面做离位的,离卦属火啊,所以它是属火卦的墓,为什么要采取离卦的墓呢,因为建文帝五行缺火,他的一切一生都与火有关系。

【解说】王道亨告诉我们,经过专家的考证,墓埕台阶层级、墓台砌石层级、舍利塔基座砌石数均隐现“九五”之数。墓刻落款“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更是含义深刻。专家认为,墓主是一个得到皇太祖御赐龙袍袈裟的,同时也是皇太孙历经沧桑的朱姓王孙和尚。

【同期】原宁德市方志办副主任王道亨

永乐皇帝上台以后,他把建文帝的年号帝号给取消掉了,他不承认建文帝这个皇帝的地位,只承认他是他朱家的一个王,所以他这个墓葬是按王的规格给他葬的。隐藏在里面的匠心独具,比如说舍利塔,它是玺状舍利塔。玉玺的形状,这个是镇墓之用的,它那个舍利塔上面的印把子,五块石头组成的,中间那个须弥座九块石头组成的,地下那个莲花座又是九块石头组成的,这是一个九五之数,表明墓主是个九五之尊。这个构建的纹饰,跟南京明故宫城墙,明孝陵那个底座,这个纹饰一样,菱形图案跟罗云图案。 

【解说】实地考察的结果令明史专家们惊喜连连。然而与上金贝直线距离仅10公里的千年古寺——支提山华严寺中珍藏的明代云锦袈裟的现身,为建文帝出亡福建宁德又提供了有力佐证。

【解说】云锦袈裟,又称五爪金龙紫衣袈裟,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袈裟胸前上方有九条龙,下方有五条龙,彰显帝王的九五之尊。经鉴定,系明朝朱元璋御用之物。也正印证了袈裟应为朱元璋赐给建文帝的宝物。

【解说】自2008年开始,王道亨带领研究小组以民间考古的方式,查阅正史、野史,兼顾地方志、家谱、民间传说及文人笔记。同时利用周末时间,踏遍宁德大大小小的村庄,进行田野调查,探寻有关建文帝的线索。

【解说】2010年,建文帝亲信大臣郑洽被发现为宁德市蕉城区郑岐村的开基始祖,为建文帝的研究带来重大突破。郑洽,浙江浦江明洪武间进士,官居翰林待诏,为建文帝22名亡臣之一。其后半生追随建文帝逃亡,下落不明。

【解说】跟随着王道亨记者来到了位于上金贝山脚下、相距约5公里、与建文帝墓遥遥相对的郑岐村。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完全不同于闽东建筑风格、属浙江建筑风格的郑氏古民居,院子后门楣上的“豹蔚南山”匾额,村民称“豹蔚”谐音为“保卫”。

【同期】原宁德市方志办副主任王道亨

它含有保卫南山那个意思,南山上是谁呢?建文帝,建文帝的墓葬在南山上,他是要替他守灵的意思,就是卫南山,拱护南山的意思。拱护南山就是他世世代代要在郑岐村这个地方居住,站在这个南山脚下,世代为建文帝守灵。

【解说】在经过郑岐村郑姓宗亲与浙江浦江郑义门宗亲的多次互访、考证、交流,以及众多实物及史料证据的支持,600年后的2010年3月23日,郑洽的后裔到郑义门认祖归宗,补入郑义门宗谱。

【同期】原宁德市方志办副主任王道亨

家谱对接,然后双方有一些风俗习惯,民间传说,还有一些口碑资料进行对接,桩桩件件都十分吻合,比如说他这个郑岐村的人代代相传,从祖宗就开始传了,我们是钦犯,这一点跟郑洽的身份吻合,然后他说我们这个祖宗交代,必须以他的名字作为这个郑岐村的村民,我们这里得到启发,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原来是,岐者山之分也,洽者水之合也,这从一本古书里面,就是文字拆解法,文字拆解反证法证明你要想知道我郑岐是谁吗?那你们从反面去找吧,反面去找刚好是洽。

【解说】正如王道亨所言,生是建文帝的重臣,死为建文帝守陵”,如果不是追随建文帝出亡,作为建文帝重臣的郑洽,又怎会跑到千里之外的宁德,繁衍生根。

【解说】为了进一步揭开建文帝出逃之谜,中新社记者又跟随宁德建文帝研究小组人员走进位于蕉城区洋中镇的钟洋村探秘。钟洋村位于海拔800余米的深山中,距离上金贝村仅不到50分钟车程。在村子中间,有一座古墓为官帽造型,鹅卵石筑就,被民居团团包围。墓碑上有“考君余公”字迹,可见墓主为余姓,

【解说】王道亨告诉我们,按墓葬风俗,墓葬地应与民居分开,而该墓葬却位于民居中心,且向阳。该墓葬与南京、江苏一带古墓葬用料相同,与蕉城上金贝疑似建文帝陵的古墓也属同一风格、同一时期。在钟洋村,村中人皆姓余,族人家谱上记载着“来自南京凤阳府的月半池”。

【同期】原宁德市方志办副主任王道亨

他们这些武将一律都是南京金川门内月半池军营里面来的。然后他的家谱啊,或者世代相传的族规族训里面都有讲,我们都是来自南京凤阳府月半池,或者来自南京凤阳府八角井,八角井在南京城刚好有八角井,是文官住的地方,月半池都是那些武将住的地方,南京古地图里面确实有这两处地名,然后我们把他对接上去,就是说他这些都是一个记号。

【解说】余氏宗祠内,镌刻在正中两根木柱上的“国族聚于斯相府芳声未艾,宗祊藏之久后贤俊烈重兴”对联特别突出,且落款为眷弟万象新,其中的“国族”、“宗祊”等字眼均透着表彰和显赫之气。

【解说】宗祠内,落款为明朝帝师周斌所题写的楹联挂在“万象新”题写的楹联旁,可见“万象新”此人地位非同一般。王道亨告诉我们,这幅对联很可能建文帝在表彰余六府家族,并为建文帝亲手所写。

【同期】原宁德市方志办副主任王道亨

我们为什么敢大胆的做出一个推测,为什么这就是建文帝写的呢?因为建文帝的后裔啊,朱允炆的后裔有四种姓,一种呢朱姓,保持原姓,一种的就是万姓,就姓万意思是他是万岁的后代,一种呢姓黄啊,草头黄,意思说他是皇帝的后代,还有一种是让,那就是他把位子让给了朱棣,那我们联想到这个万象新呢,也许建文帝曾经用过这个化名。

【解说】当地余氏族人向记者展示的一幅世代相传的先祖画,画中下方“须知祖宗在,莫作画图看。”这幅楹联暗藏玄机,似在提醒其子孙后代不能仅将此图作为一张图画来对待。画中人物着明朝服饰。宁德建文帝研究小组人士认为,这幅画的布局像一个大大的篆书“帝”字。这幅要子孙后代“莫作画图看”的古画,是否暗示着余氏祖先与建文帝的特殊关系,有待进一步考证。

【解说】研究人士认为,建文帝的老师周斌家乡在洋中镇,建文帝身边武将余六府也出于洋中镇钟洋村,在钟洋村还发现了多处神秘的地室秘道,加之自古以来钟洋村流传着许多关于建文帝小时候的传说故事,在千里之外的偏僻山村,这些传说的出现绝非偶然。因而建文帝出逃地极有可能就在宁德。

【解说】5年来,宁德建文帝研究小组踏遍了闽东、闽南、闽中10多个县(市、区)、60多个乡镇近百个行政村和自然村,共发现与建文帝有关的57处遗址和120多条证据,47个可认定为建文帝从亡大臣的姓氏。众多文物史迹,当地的民间传说、家谱方志,令人恍如穿越时空。

【解说】然而王道亨也表示,虽然研究小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考证,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但这种考证、研究毕竟只是民间的、自发的,无论从研究经费的来源、研究人员的专业水平,都无法保证。他期望有权威的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能够跟进考证、研究,让这一“明史第一谜案”能够早日破解。

[责任编辑:张领栓] 标签:中国佛教 明史 谜案 朱允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