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刘光耀:中西文学对基督教义中“罪”文学解读

2012年03月13日 16:11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刘光耀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回望人类足迹,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曾以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彼此面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使人类饱受悲苦。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佛与基督,人类最伟大的两大精神导师也开始彼此面对,共聚同存。从2009年开始,佛耶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已举办了三届,会议主办方试图通过学术交流,尝试基督教与佛教之间更深度更积极的对话。襄樊学院神学美学研究所、释道安研究所刘光耀教授在第一届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基督宗教原罪观在文学中的情形》的主题演讲,他列举了中西方文学家在其优秀作品中对于基督教教义“罪”的文学解读,为我们形象的诠释了“罪”的种种相貌。

王忠欣教授论文摘要如下:

一、西方文学对罪的表现

(一)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原罪文学开山作。

其作者奥古斯丁不仅是基督教原罪教义神学上的奠基人、完成人,而且是以文学形式表现原罪观念的第一人。前所未有的散文文体、激情澎湃的语言、融热诚的情感与深刻的哲思于一体的风格成就了其在西方文学中的地方,后世文豪卢梭、托尔斯泰皆有同名作品传世,奥为其师。

1、奥氏此书讲述了他如何犯罪、挣扎、悔改归主的心路历程,可称之为一部“散文神学”或“自传神学”。奥氏本聪慧好学,但亦颇放纵、顽劣。16岁“偷梨”。奥氏17岁到迦太基求学,学修辞术,希望成为一个演讲家,因受“恶”的问题之困扰加入摩尼教。摩尼教倡心物、善恶二元论,以为恶由身作,非关心事,这与奥氏原罪说虽迥异,但这种恶、罪本来便存在于人自身(哪怕是肉身)的观念,显然为奥氏后来原罪说所保留:罪由始祖所犯,通过生殖遗传万世。书中对小婴儿之嫉妒的刻画,更是奥氏人天生原罪说的经典说明。

2、罪性顽固,非理性能够轻易控制

3、脱罪需要上帝恩典

依奥氏,人不能靠一己之力、一己之自由意志战胜自身的罪恶,最终起作用的,应是上帝的恩典。使之从罪的泥潭中爬出来的恩典似可表现在两方面:母亲莫尼卡的教育、影响。莫尼卡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后被封圣为“圣•莫尼卡”,奥氏在母亲去世前不久受洗。

(二)但丁《神曲》

地狱、炼狱、天堂。

地狱共分九层,如漏斗形,越向下越小。有些层又分若干圈。罪人的灵魂依照生前罪孽的轻重,分别被放在不同的圈层中受苦刑惩罚,罪行愈大者愈居于下层。但丁按照基督教的观点,把生前贪色、贪吃、易怒和邪教徒的亡灵放在地狱中受苦,但他更把那些社会上各种作恶的人放在地狱的下层。如第八层里受罪的是淫媒和诱奸者、阿谀者、贪官污吏、买卖圣职者、占卜者、高利货者、伪君子、盗贼、诱人作恶者、挑拨离间者、诬告害人者、伪造者以及罗马教皇。在第九层受罪的则是叛国卖主的人,被冻在冰湖里。

(三)弥尔顿《失乐园》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1667年初版时为10卷,1674年版为12卷,一万多行。该书不同寻常处在于:一是既写了人的堕落,也写了天使的堕落,且将两者相互比照;二是对撒旦的描绘不乏誉美之辞,开以文学笔触探究罪及恶之复杂性的先河;三是对这两种随落的描绘都同人的自由意志连在一起。

(四)歌德《浮士德》

歌德的《浮士德》是部诗剧,分为两部。1773年开始构思,1806年完成第一部。1831年7月完成第二部,凡12111行,西方文学中罕见的诗剧巨著。《浮士德》有三大线索,三大线索表现为三大纠结—冲突,每种都围绕着同魔鬼的关系展开。

第一部分,是上帝与魔鬼。在情节上,上帝与魔鬼的纠结冲突所占篇幅最小,只出现在一首一尾。第二部分,浮士德与魔鬼。魔鬼同浮士德订约、打赌:前者今生做他的奴仆,后者来生做他奴仆;魔鬼满足他一切愿望,只要有一天他满足了。第三部分,浮士德自己与自己心中的魔鬼。

著作表现了两大主题,其一: “人在奋斗时,难免迷误”,但只是“不断努力的人,我们能将他搭救”,上帝拯救的是无畏、不停地追求,但却难免犯下罪恶的人。其二、上帝对人的信任,对人自由的追求、创造的话动的肯定。恶具某种肯定性意义。

(五)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玛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构思于50年年代,发表于1879—1880。其主题:在现代,谁是“敌基督”?

二、基督教罪观与中国文学

这里只能说到两个人:张资平、北村。

张资平生于1883,1906年进美国浸信会办的广溢中西学堂读书。1917年父亲去世,信教且“领了坚信礼”。1920年处女作《约檀河之水》、《双曲线与渐进线》、《圣诞节前夜》。
1965年生于福建长汀。“1992年3月10日晚上8时,我蒙神的带领,进入了厦门一个破旧的小阁楼,在那个地方,我见到了一些人,一些活在上界的人。神拣选了我。我在听了不到二十分钟福音后就归入了主耶稣基督。”

再说两部作品:《施洗的河》、《愤怒》

《施洗的河》的主人公刘浪:一个天性自卑而又自大、冷漠麻木而又发疯般占有、无心无耻的行尸走肉而又“良知”不泯的恶徒的天路历程。主题:基督对人的道德式“拯救”。
《愤怒》的主人公李百义父亲哮喘病失去劳动能力,母亲向书记出卖肉体养活儿女,李百义同妹妹进城打工,包身工般受尽压榨、欺凌。妹妹被抓进收容站后被卖为妓,刚获救却被汽车撞死。李百义与父上访,遭致非人折磨,父亲被打死。李百义奋起捍卫正义,杀死了凶手警察,远走他乡致富,成了慈善家。10年后案发,他放弃获救机会,自愿被捕入狱。在这之前5年,他已反复自省,问自己有没有“义”来杀人。受审时没有为自己辩护,而讲了人生经历中一段故事,结论说“这地上没有一个好人”,坦然受死。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崔越] 标签:刘光耀 文学 基督教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