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辉:苦与罪带来的不圆满与脱苦赎罪的途径
编者按:回望人类足迹,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曾以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彼此面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使人类饱受悲苦。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佛与基督,人类最伟大的两大精神导师也开始彼此面对,共聚同存。从2009年开始,佛耶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已举办了三届,会议主办方试图通过学术交流,尝试基督教与佛教之间更深度更积极的对话。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玉辉教授在第一届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苦与罪:佛教与基督教人性观的比较》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可以从苦论与原罪论的比较分析来考察佛教与基督教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以及人性问题解决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以此来加深对佛教和基督教的认识和理解。
杨玉辉教授论文摘要如下:
苦论和原罪论是佛教与基督教的两种基本理论,佛教核心理论的四圣谛的第一谛就是苦谛,而基督教的根本经典《圣经》的开篇《创世记》就第一个提出了原罪论。可见这两种理论在佛教和基督教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苦论和原罪论是佛教和基督教认识和理解人性问题的基本理论。本文尝试从苦论与原罪论的比较分析来考察佛教与基督教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以及人性问题解决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以此来加深对佛教和基督教的认识和理解。
一、苦性与罪性:人性的有限性和缺陷性
作为人学观基本内容的佛教苦论和基督教原罪论对人的本性的基本揭示就是人都具有苦性和罪性。从字面上看,苦性与罪性所昭示的无疑就是人性所存在的缺陷和有限性,这也是佛教苦论与基督教原罪论的最大的共同点。根据作者的分析,苦性和罪性作为人性有限性和缺陷性的揭示,其基本的表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存在的被创造性的不自主性。
不管是佛教的苦论还是基督教的原罪论,都认为人是一种被创造的不能自主的有限存在,只是佛教主张人是外在的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自性,不能自主,生死无常;原罪论则强调人是由上帝创造并受上帝控制制约的。根据佛教的认识,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出来的,人亦如是,只是人的产生更为复杂、微妙,他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因缘和合的结果。由于是因缘而起,所以现实的人是没有自性的无常存在,是虚幻不实、随生随灭的他主存在。不管是人的色身肉体,还是受想行识精神,都是一种没有自性、没有稳定性的有限存在。人的这种有限他主存在的本质特性就是苦,所以只要是人其身心的痛苦就是必然的。在基督教,按照《圣经》的阐述,人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用泥土创造出人的形体,再赋予灵气,就创造出了人类的男性祖先亚当,又用亚当的肋骨创造出女性祖先夏娃。亚当、夏娃生养繁殖才有了后来的人类。人不仅是被创造的存在,而且还是天生就有罪性的存在。这是因为人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意志犯下原罪,上帝要让他们的后代永远背负原罪的惩罚,除非得到耶稣基督的救赎。不仅人在道德上是有缺陷的,而且在其他一切方面也都是有限的,人的形体不是完美无缺的,人的能力不是全能的,人的寿命不是永恒的,总之,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一种有限的存在,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和不足。事实上,不管是苦论还是原罪论都指出了人是一种不能自主的有限被创造物,与无限完美的具有自主能力的佛菩萨和上帝是根本不同的。
第二,人的认识能力的缺陷性。
从人生的苦和原罪本身来看,它们都是人生存在的性质表现,都是一种结果,并不是人生问题的根源。根据苦论和原罪论,人生苦和罪产生的根源首先应该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不足和缺陷,只是苦论强调的是对人和世界本性认识的不足,而原罪论则强调是对上帝认识的不足。从苦论来看,人的认识能力的不足是对世间无常本性和人生的佛学真理的无明和不能觉悟,是人本身认识能力上存在的对世间真实状态的无明和无知。按照佛教的观点,人生充满着痛苦和烦恼,而人痛苦和烦恼之所以产生,则是因为尘世中的人总是处于一种无明的状态,因为无明,所以在认识上分不清是非真假,往往执幻为实,视假为真,以非为是,结果无法摆脱贪嗔痴三毒的侵蚀,将幻的假的非的当作实的真的是的去追求,结果酿成苦果,不能自拔。对原罪论来说,人的认识能力的不足从根本上来说表现为人不能意识到上帝的话的绝对真理性,对上帝的绝对性缺乏觉悟。根据《圣经》的说法,人类祖先之所以犯下原罪,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意识到上帝才是绝对的真理,因为在意识上背离了上帝,因而看不清蛇的险恶用心,无法抵御欲望的诱惑,从而上当受骗,偷食禁果,犯下罪行。这说明人天生就没有足够的判断事实真相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上帝有,人要真正获得这种能力,就必须依赖上帝。总之,不管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揭示了人的认识能力的不足,而且强调正是这种认识能力的不足导致了人生的痛苦和罪恶。
第三,人的道德觉悟的欠缺性。
由于人天生的认识能力的不足,所以使人必然表现为道德觉悟上的缺陷。实际上,不管是佛教的苦论还是基督教的原罪论,人道德上的缺陷都是它们对人的本性认识的基本点。按照佛教苦的成因理论,人因为先天佛性被遮蔽,清净的心灵受污秽环境的染污,从而无明无知,不能辨别正见、正命,走向歧途,视假为真,将虚幻不实的东西当作真实的东西,不能抵御贪嗔痴的诱惑,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结果自食其果,堕入苦海。在佛教看来,人道德上的根本缺陷是,不能抗拒贪嗔痴三毒的侵蚀,不愿意按照佛陀的指引去觉悟真理,执迷不悟,自以为是,我执法执,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甚至在事实面前也不愿意承认错误。根据原罪论,人类祖先违背上帝的诫命,偷吃禁果而犯下原罪,并使其后代背负罪性。事实上,原罪论虽然也昭示了人各个方面所存在的有限性,但最核心还是它对人的道德缺陷的揭示,明确说明了人在其本性上是一种道德不完满的存在,是一种有道德瑕疵的存在。人的道德缺陷主要表现为,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自以为是,自大自傲,自私自利,上帝规定的应该的,他不去遵守,上帝禁止的不应该的,他偏要去做。人总是背弃上帝正确的教导,而想当然地按照自己个人意愿去做事,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弄巧成拙。而且,现实中的人不可能消除其天生的道德上的缺陷,人永远是人,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道德完满的圣人,除非他跟随主耶稣基督,得到拯救,并借助圣灵将罪性涤除。
第四,人的行为能力的不完备性。
从佛教和基督教所揭示的人的苦性和罪性的存在也必然地反映了人在行为能力上的不完备性。从理论上说,如果人的行为能力是完备的,那么人的苦性和罪性就可以消除,但现实中人并不能消除他的苦性和罪性。事实上,按照佛教和基督教的认识,人不仅在认识能力上是一种有限的存在,而且在行为能力上也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他只具有有限的技术能力,因而无法创造出他需要的一切东西,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的各种需要。对佛教来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际会的结果,都是刹那生灭的,都是现实的人所不能控制的,即使是人也处在一种他自己也不能控制的轮回之中,他无法按照他的意愿去创造他生活的世界,而且他的许多自认为好的作为恰恰将他引向了痛苦的深渊,面对现实,人总是无能而又无奈。对基督教来说,人是被创造的,人虽然是比世界上的其他被创造物更高贵的存在,还被上帝赋予管理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山川大地的权力,但他的能力是上帝给的,而且是有限的,他只能管理世上的各种物种,并不能创造各种物种,没有能力创造出他想要的各种东西,除非上帝赋予他创造某种东西的能力。
第五,人的现实生活的不圆满性。
正由于人认识能力的不足和行为能力的不足,加之道德上的缺陷,这就决定了人的现实生活不可能是完美的。对佛教来说,人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苦性,痛苦和烦恼乃生活的常态。事实上,根据佛教的认识,正是由于人对现实世界虚幻本质认识的不足和缺乏觉悟,受贪嗔痴三毒的侵蚀,将自己的行为能力错误地用在追求虚幻不实的功利之物上,结果导致他永远也得不到他希望的幸福和快乐,而是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他期望的幸福安宁生活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对基督教来说,人与生俱来的原罪决定了每个人都必然存在罪性,存在道德缺陷,使其远离神,失去神的指引和护佑。没有神的指引和护佑的人,其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必然是片面的、误解的甚至根本错误的,其活动必然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适得其反的,其结果必然是生活失去方向和目标,陷入迷茫和困顿,不仅身体健康难以保持,心灵更是会充满烦恼、痛苦与不安,贫困、疾病、死亡随时会缠绕着他,并伴随其一生。
二、脱苦与赎罪:人性缺陷的不同理解与克服的不同路径
虽然基督教原罪论和佛教苦论对人性的有限性和缺陷性认识是一致的,但二者毕竟又是站在两种不同的立场来认识和理解人性问题的理论,所以它们之间存在差异和不同也是必然的。那么它们之间到底存在哪些不同和差异呢?根据个人的认识,其不同和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人性缺陷的表现上,佛教指出的是身心的痛苦,而基督教强调的则是道德的瑕疵。
在人性的缺陷方面,虽然佛教苦论和基督教原罪论都进行了同样的揭示,但二者强调的着眼点并不完全相同,佛教注重的是人性缺陷所产生的身心痛苦,而基督教则更注意人的道德缺陷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对佛教来说,人性的缺陷主要是使人不能分别真假实幻是非,结果认假作真,执幻为实,以非为是,到头来不仅不能为自己带来预期的幸福快乐,而且还会使人身心陷入痛苦之中;对基督教来说,原罪使人背离上帝的真理,分不清对错是非善恶,结果以错为对,将非作是,认恶为善,生活失去上帝的指引和护佑,结果不仅使个人生活陷入迷途和苦难的深渊,而且使他人和整个社会也陷入混乱和灾难之中。很明显,佛教所看到的人性缺陷不仅包括精神的、心理的,而且也包括生理的、肉体的,且人性缺陷在生理和肉体的欲望上表现最为突出;而基督教所看到的人性缺陷则主要是精神的、价值的,尤其是道德价值观的,肉体的缺陷虽然也存在,但它不是根本的。
其次,在人性善恶的判断上,佛教主张善内恶外,基督教则坚持善恶一体。
从佛教及其苦论以及基督教及其原罪论可以看出,佛教和基督教在人性善恶的判断上是存在不同的:佛教认为人既具有善性,也具有恶性,其善性即佛性,恶性即欲性。佛性不仅给人带来安宁和快乐,而且还使人表现出有利他人和社会的良善之性;欲望导致人的贪婪、嗔恨和痴迷,所以欲性不仅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烦恼,而且还导致侵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表现出不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罪恶之性。同时,佛教认为佛性是先天的、内在的,是人的本质存在,“一切有情,皆有佛性”;欲性则是受外部环境染污后的表现,属于后天的、环境的,是外在于人的存在。不过对现实的人来说,佛性的存在和表现往往是潜在的,是被遮蔽的;欲性则往往控制支配人的行为,呈现一种显在的状态,只有通过修佛才能使欲性得到抑制或消除,佛性得到彰显。基督教与佛教一样也将人看成是具有善恶二重性的存在,即既具有善的一面,也具有恶的一面,而且强调人性的善来自上帝,而恶则来自原罪。具体地说,人的善性源自上帝赋予人的灵性,是与与生俱来的;而原罪产生则是来自人对上帝的背叛,是由人自身的本性所决定,所以由原罪所带来的罪性即恶性对人(人类祖先的后代)来说也是与生俱来的。可见,人实际上是善性与恶性的统一体,作为善性的灵性是上帝赋予的,而作为恶性的罪性则是人自身的,灵性和罪性或善性与恶性都是人的本质存在。基督教这种将善恶二性都看作人的本质存在的观念与佛教主张的人的善性内在化、恶性外在化的认识是明显不同的。
再次,在人性提升的重点上,佛教主张觉悟超越,而基督教则强调信定德升。
要使人性得到提升以摆脱苦和罪最重要的是什么?对此佛教和基督教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佛教主张觉悟超越,而基督教则强调信定德升。在佛教看来,使人摆脱痛苦的根本是觉悟佛性,以达到对欲望世界的超越,即在佛教真理的指引下,提高对宇宙世界的认识能力,觉悟人生的无我本性,从对现实有限事物的执着中超越出来,从而摆脱烦恼和痛苦。对基督教来说,使人摆脱罪性的根本则在于信靠上帝与耶稣基督,让上帝和主的圣灵洗去人的罪孽,使人的道德觉悟得到提升,从思想上认识到惟有上帝和主的道路才是成为义人的正确道路;人不能违背上帝的律法,必须按照上帝和主指引的道路生活,自觉地执行上帝和主的旨意,将上帝和主的爱撒播到世界中去,以荣耀上帝为己任。在这里,佛教的觉悟超越不仅是道德意识上的,而且也是整个思想意识的,同时也包括了行为活动的内容;而基督教的信定德升则主要是思想信仰上的和道德觉悟上的,其行为并不重要。
复次,在人性完善的方法上,佛教主张身心修行,而基督教则强调信靠赎罪。
要克服人性的缺陷,获得圆满的人生,佛教和基督教在方法上是有所不同的,佛教主张身心修行,而基督教则强调信靠赎罪。按照佛教认识,人要摆脱痛苦和烦恼,获得圆满人生,只有觉悟佛性,成就佛业一途。具体地说,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学习佛法,修行佛法,觉悟佛性,把握宇宙世界和人生的本性和真理,修行八正道和戒定慧三学,从而超越尘世缠绕,摆脱六道轮回,上升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涅槃境界。对基督教来说,人要摆脱原罪和罪性,获得救赎,死后上天堂享受永福,就必须信靠上帝,皈依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所创立的基督教,只要信了耶稣基督,按耶稣基督指引的道路去生活,就可以获得救恩。《圣经》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以弗所书》2:8-9)耶稣基督流的宝血将一切信他的人的罪洗净,得以称义,成为永生神的儿女。一切相信耶稣的人都可得到恩典,得到永远的生命;而不信耶稣的人将在永远的死亡中沉沦。当一个人接受耶稣做自己的救主后,神就把生命赐予他,让圣灵永驻他心中,使他得到新的生命,同时他的罪也得到赦免,不再灭亡,他也从罪人变成义人,并可从世俗中区分出来成为真正的“圣人”。其实,在消除人性缺陷的方法上,虽然基督教和佛教都强调需要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但二者在修行方法上却存在明显的不同,佛教强调要通过八正道和戒定慧三学的全方位身心修炼,从而摆脱痛苦,成就佛性。而且佛教认为人可以通过修行自我完成人性的圆满,从凡人到罗汉、菩萨、佛,实现由人到神的上升;而基督教则强调摆脱罪性的关键是通过信靠主和上帝,赎去原罪,摆脱罪性,获得拯救,成为义人。但人永远是人,即使是义人也是人,人不能成为神,即使是义人和圣人也是人不是神。
三、结论
苦论和原罪论是佛教和基督教对人性认识的核心理论,苦论是从结果上阐述了人性的特性和状态,而原罪论是从先天根源上来说明人性的特性和状态。正是根据对苦和罪的认识,佛教和基督教形成了各自对人生特性和存在状态的基本判断,并根据这种判断构建起了它们各自系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起了完整的宗教修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当然,原罪论和苦论主要是从消极的一面来认识和把握人性问题的,它揭示的是人性中的不足和缺陷,并阐明了导致这种不足和缺陷的原因,指出了克服这种不足和缺陷的途径和方法。从原罪论和苦论我们看到了佛教与基督教在对人生问题认识上的内在一致性,揭示了人性的共同本性;同时,作为不同的宗教,苦论和原罪论也体现了佛教和基督教对人性问题认识的不同理解,以及在克服人性缺陷,走向人性圆满上所选择的不同路径。从根本上说,揭示人生存在的有限性和局限性,指出人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避免人妄自尊大,为所欲为,是佛教和基督教教导人们的基本真理;要求人们有所敬畏,有所畏惧,有所节制,谦逊谨慎,努力向善,也是佛教和基督教向人们展示的共同美德。事实上,也正是苦论和原罪论对人性缺陷和不足的揭示,才显示出人的道德教育及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才有每个人真正的进步与提升。当然,佛教和基督教并不只是揭示人性的缺陷,它们也展示了人性中的积极因素,而且更强调通过挖掘和彰显人性中的积极因素来克服其消极因素,并由此来展现人性提升的价值和目标。应该看到,不同的人对人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必然存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解决人性问题的路径选择也必然有所不同,而佛教和基督教也正是解决人的精神价值问题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它们各有其人性的根据,各有其合理性,其在解决各种人性问题上也各有其价值。相信每个人对佛教和基督教的信仰和实践都能有所裨益,而整个社会也会从中得到益处。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