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花雨思朴老:为中国的和平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2010年05月13日 15:34慧海佛教资源库 】 【打印共有评论0

1961年,日本佛教界朋友在大西良庆长老和大谷莹润长老带领下,大力开展“日中不战之誓”签名运动,把日本佛教界、文化界许多知名人士团结到中日友好的旗帜下;同年5月大谷莹润长老和西川景文长老到中国访问,并将“日中不战之誓”这份充满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之情的签名簿,送给中国佛教协会。同年7月,由赵朴初等人组成的中国佛教代表团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到日本各地参加了佛教、文学、艺术、学术各界举办的各种纪念活动,亲眼看到这次纪念活动确实成为日本人民争取日中友好的全面性群众运动,对促进两国邦交正常化起了很大作用。

经过中日佛教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到了1962年、1963年,两国佛教界、文化界共同发起纪念鉴真大师逝世1200周年活动。该纪念活动规模巨大,内容丰富多彩,效果显著,形成了一个促进中日友好的高潮。1967年和1975年日本成立了“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和“日中友好佛教协会”;随后以日本净土宗冢本善隆博士为首,率先倡立了“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接着各宗派也相继成立了各自的日中友好佛教组织。

两国佛教界的交流也比以前更为频繁,其中鉴真大师塑像于1980年回国巡展更是千载难逢的盛举。朴老积极促成这件大事,他热情地做《迎鉴真大师像归国》(鹧鸪天):鉴真大师像将回国巡展,敬拈此调,以表欢欣伫望之诚:

奋入狂涛不顾身,终携明月耀天平。千秋德范存遗像,万里香花结胜因。今古事,去来心,海潮往复两邦情。故乡无数新新叶,待与离人拭泪痕。朴老首先安排鉴真塑像在鉴真的故乡扬州展出,接着在北京举行隆重的剪彩仪式,以供首都人民瞻仰。

邓小平4月19日撰文称赞鉴真塑像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表现出鉴真的坚强意志和安详风度,这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事,它必将鼓舞人们发扬鉴真及其日本弟子容睿、普照的献身精神,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事业做出不懈的努力;5月4日邓颖超为鉴真塑像展出开幕式剪彩;日本天皇向唐招提寺赠送了香炉,大平首相拍来贺电;廖承志著文《欢迎鉴真和尚的真容回国》,《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千载一时的盛举》,中日各界都投入这一热潮,不仅加深了两国佛教方面的友好关系,而且促进了文化界的友好合作。朴老赋诗《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欢迎礼赞》(金缕曲)歌颂之:

像在如人在。喜豪情,归来万里,浮天过海。千载一时之盛举,更是一时千载。

添不尽恩情代代。

还复大明明月旧。

共招提两岸腾光彩。兄与弟,倍相爱。

番番往事回思再,历艰难,舍身为法,初心不改。

“民族脊梁”非夸语,鲁迅由衷感慨。

试瞻望,是何意态。坚定安详仁且勇。信千回百折能无碍。仰遗德,迎风拜。1964年8月31日,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后改为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成立,赵朴初当选会长,他充分利用该学会大力促进中日友好。1987年7月4日,该会举行七七事变50周年学术讨论会,赵朴初作了重要发言。

1992年9月25日,赵朴初在《人民日报》著文《中日佛教交流回顾与展望》,指出中日佛教界交流与中日友好关系史是不能分割的。佛教由鉴真1200年前传入日本,出现了空海、最澄、隐元禅师等大德高僧,他们是中日佛教交流的使者,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功臣。佛教交流是两个民族之间以宗教为渠道、全面的文化交流,包括文学、绘画、音乐、医学、建筑等多领域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发展起茶道、花道等最具东方特色的文化交流,而且在佛教交流中繁衍发展起来自成一统,因此中日佛教交流的历史,同时也是两国文化交流乃至共同创造东方文化、为人类文明添加光彩的历史。

朴老指出其后中日佛教交流搞得红红火火,丰富多彩,双方共同举办法会、修寺建碑、出版书刊,引起世界注目,如香积寺祖庭举行善导大师圆寂1300年纪念活动和善导、法然二祖对面像开光法会;在草堂寺举办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像开光法会;在天台山建立传教大师纪念碑;在河北修复临济塔;在西安青龙寺遗址建立惠果、空海纪念堂;在宁波天童寺建立道远禅师得法灵迹碑;双方开办了房山石经拓片展、山西佛教彩塑摄影展。现已发展到更加深入、广阔的阶段,并已成为中日友好的重要内容。

在回顾中日佛教交流的历程时,赵朴初特别怀念为中日佛教交流开山铺路、呕心沥血的大谷莹润、菅原惠庆、大西良庆、西川景文、椎尾弁匡以及山田惠谛、庭野日敬等长老,称赞他们以辛勤的工作架起了中日往来的桥梁,为沟通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繁荣中日两国文化、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王俊彦 编辑:邢彦玲
华人佛教